No. 302114/06/25
文/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025年夏天,一場劇場界引頸期盼的盛典即將登場。第一屆「臺北戲劇獎」將於7月7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隆重舉行,典禮當晚將同步於LINE TODAY與戲劇獎官方YouTube頻道直播。這不僅是獎項的首度登場,更是臺灣劇場能量的集中展現,從策劃、執行到舞台上每一分光彩,皆由劇場人共同參與、共同創造。
「劇場人的星期一」臺北戲劇獎的最佳聚首時刻
典禮主持人黃迪揚。攝影:蘇郁涵。
首屆戲劇獎選擇在「星期一」舉辦,看似不合常規,卻是劇場人心中的最佳時機。因為對多數表演團隊來說,週末是全力以赴的演出高峰,而週一,則是劇場人真正可以聚首、彼此致意的一天。因此,本屆26件入圍作品、58項入圍獎項中,超過九成入圍的表演團隊與入圍者將親臨現場,一同見證這場屬於劇場人的年度聚會,也讓「臺北戲劇獎」成為一年一度最值得期待的「週一」典禮。
一場從頭到尾 都由劇場人打造的典禮
紅毯主持人梁皓嵐。攝影:小東熙工作室,亨利Henry。
本屆典禮從節目設計到現場演出,全面體現劇場語言與創作精神。典禮由橫跨影視與劇場的黃迪揚擔任主持人,紅毯主持則由梁皓嵐與徐鈞浩共同擔綱;司儀賈培德與所有頒獎人皆為劇場第一線的參與者。
節目中,不僅有金曲新人洪佩瑜獻唱,更特邀因時程與報名擦肩而過的《勸世三姊妹》登台演出。更特別的是獻給劇場的「黑衣人演出時刻」,讓那些平時在幕後默默耕耘的角色,也能在聚光下被看見。
聚光大道首度登場,讓劇場的多元群像被看見
紅毯主持人徐鈞浩。攝影:Fina。
本屆典禮紅毯以全新命名「聚光大道」登場, 象徵每一位劇場工作者都值得被看見。不同於以往的星光焦點,本次特別邀請入圍作品獎項的完整劇組共同走上紅毯,讓創作背後的群體力量得以呈現。
更有意義的是,「聚光大道」的禮車由「55688多元計程車」贊助,呼應劇場對多元價值的擁抱。劇場不只是舞台,它是一座城市中乘載文化記憶、共鳴與對話的場域。正如計程車不只是交通工具,更載著多元的故事與未來。
網路聲量全面點燃:觀眾與產業的雙向共鳴
以全民大劇團《大畫昭君~觀落雁》入圍最佳音樂劇類女演員獎的方宥心。攝影:林科呈。
早在典禮前夕,臺北戲劇獎的線上聲量就已全面點燃。自4月28日官網上線以來,流量與參與熱度持續攀升,5月23日開啟的觀眾票選更成為聲量高峰,不 僅激發對入圍作品的實質參與,更帶動觀眾之間的高度討論與社群共鳴。
目前為止,網站單月瀏覽量突破8萬人次,投票人數超過2.5萬,不僅讓入圍者切實感受到觀眾的關注與肯定,也證明戲劇獎成功跨出劇場圈,吸引更廣泛的文化觀眾投入。
不只是看戲,也為劇場提供新的觀點與對話。「臺北戲劇獎」從評審制度設計從源頭就強化觀眾參與,讓戲劇獎不只是「為劇場人而設的獎項」,更是一座連結觀眾、劇場與公共討論的橋樑。
從榮耀到對話:戲劇獎不只頒獎,更打開重視與交流
以五口創意有限公司影集式音樂劇《SC驚釀小酒館》豪華返場入圍最佳音樂劇類男演員獎的周家寬。攝影:林科呈。
戲劇獎從不只是頒獎典禮,更是一場關於劇場的集體發聲。除了紅毯與節目演出,典禮前,典禮籌備小組也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完成了一系列入圍者形象攝影。
這不只是形式上的曝光,而是讓每一位無論在台前或幕後的創作者,都能站進鎂光燈之中。有入圍者分享:「身為一位幕後人員,感謝北藝中心及臺北市文化局對於臺北戲劇獎的重視。」
這份重視,也延伸至觀眾端的體驗。北藝中心特別策劃入圍作品介紹「戲劇獎開箱去!」,自即日起至7月13日於一樓展出,透過互動設計、影像與入圍資料,打造一個觀眾更容易靠近劇場的入口:更輕盈、更直接,也更深入。
而在六月舉辦的兩場講座中,現場座無虛席,討論從劇場美學延伸至產業生態,進一步凸顯戲劇獎作為文化平台的可能性。這些活動不只是配套,更是獎項精神的延伸,讓劇場不僅被看見,更能被理解、被討論,並持續發聲。
一場從現在開始、向未來延展的聚會
以窮劇場《暗夜.腹語.鬼托邦》入圍最佳戲劇類女演員獎的鄭尹真。攝影:林科呈。
從聚光大道、獻給劇場人的頒獎典禮,到豐富的入圍者展示、深入現場的講座與交流,臺北戲劇獎讓人看見的不只是得獎名單,更表達了「我們在這,而且不斷創造。」
第一次的現在,無數次的未來。一起走進劇場人的第一次,也成為你我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