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本期專題

2023 X-site :途中

No. 277112/05/25

文/葉杏柔
圖/「途中」團隊、臺北市立美術館

111

2023 X-site《途中》主視覺

興起於上個世紀末的「地球村」局勢,近年在Covid-19病毒攻勢下以更切身、更強勢的力道朝每一個人襲來──跨越國界與階級差異,更全面地將人類的命運綁在一起。

迄今,因應「防疫」的社交距離屢次成為生活的最高原則,在與無限變異的病毒打過招的同時,我們仍在滾動式的迴圈裡反覆繞行:此時稱「後疫情」時代(Post-pandemic Era),下一刻又稱「長新冠」症狀(Long-COVID)。無論何者,兩者像是光譜兩端的說法,卻都不是我們面對疫情的最終解方。此時此刻,生活與病毒共存,解封與再封關的臨界點浮動,曙光與闇夜交錯突現如幻影。道阻且長的前方,或踽踽獨行,或與他人同行,身體仍然是未來博弈僅有的籌碼。

 

 

 

111

《途中》結構說明,由「途中」團隊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途中》回應疫情衝擊下的身體課題,在美術館前廣場上打造一座極簡的黑色巨型建築:狹窄僅有兩米的廊道,參天達八米,從中山北路一側往廣場中心直線延伸達三十米。《途中》邀請來者行走於這段往美術館廣場的另類(alternative)道路,藉由步行於極簡、狹縫般的廊道中,凝鍊出既獨屬個人的身體感知,又時時刻刻地與外界共感的混合型體感──廣場當下的氣候、明暗、風力、聲響、人潮。

111

身體的前行與後退,他人的到來與離去,不時地影響《途中》地面的緩升、緩降,以及身處其上視線的起落觀瞻。與此同時襲來耳際的,是自地面傾瀉竄流如浪的轟然巨響,是《途中》對每一位體驗者的參與所和鳴的回聲。緊逼身體兩側,隨著視線漫遊而明滅的黑色網膜,網膜之外的廣場景觀如「頻閃」般明滅不定、形貌難判,如人與外界間在疫情時代混合著虛擬替身、社交安全戒律等多重的替代方案。在只有自己的唯一道路上,往來《途中》者,或直線向前,或駐足,或反覆繞行,不二態度無疑是直到找到出路,再次親臨清晰可判,又充滿未知的日常。

創作團隊簡介

「途中」團隊由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法國藝術團體 hellobastworkshop、空間設計劉佳豪以及裝置設計郭仲輔所組成,成員各自帶來對於建築、空間裝置的理解和想像,在創作途中激盪出跨域的火花。

▍2023 X-site:途中
展期|05/20(六)至07/30(日),週一休館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