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本期專題

陪伴青年 , 繼續實驗 ── 2022文化部「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計畫」

No. 271111/11/25

文/林森南
圖/文化部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計

「誠心薦面會」提供藝術家介紹創作計畫,並有機會與各藝文場館、製作人、策展人認識、建立關係。

「誠心薦面會」提供藝術家介紹創作計畫,並有機會與各藝文場館、製作人、策展人認識、建立關係。

文化部「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補助計畫」自2018年起,持續獎助、扶持20至40歲青年藝術家在田調研究、創作發展、人才培育、整合平台等面向上的各種計畫,並同步針對表演藝術類獲補者設置「陪伴與輔導」支持系統。自2021年起,該陪伴支持系統由雲門舞蹈教室董事長温慧玟擔任主持。2022年,由飛人集社團長石佩玉、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許仁豪及跨域藝術家暨策展人林人中擔任召集人,分流觀察58件入選計畫並設計適性的陪伴與輔導工作。

今年入選計畫中,有數件跨年度計畫從2021年持續發展,包括創造焦點的「女子馬戲平台」、她的實驗室空間集《如果,家族旅行》及僻室《移動島嶼計畫》等皆主要側重過程研究(process-orienated research),跨年度的支持的設計,無論在平台發展工作上或創作者如何進行藝術生產層面上,皆提供了相當助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交融「舞蹈/展演、新媒體、技術」趨向的計畫具有相當程度佔比,如二律悖反協作體《脈》、薛祖杰《地帶》、高詠婕「身體搜尋指南三階段計畫」、蕭景馨《迴聲.動作》、李秀芬《你不是一個人,需要協助嗎? 》等。此外,深入特定地方、社群、文化實踐的田調研究亦高佔比地成為許多創作計畫的工作重點,如鳩浙恩澇《青年看路4:當某些人成為一種習慣》、張可揚《非視覺編舞計畫》、《魚池戲劇節:酬神祭》、迴游式創作集《太過野蠻的:多元族群的殖民與性(別)經驗》、蔣韜《台灣聲音山徑敘事創作計劃》等。

在與新媒體及技術展演相關的計畫輔導上,邀請了編舞家蘇文琪、謝杰樺、策展人王柏偉、邱誌勇及張懿文等專業人士訪視;在田調研究相關計畫上,則有學者汪俊彥、傅裕惠、藝術家林祐如、田孝慈、許哲彬、黃鼎云、黃思農等拜訪創作者們進行對話。針對獲補計畫不同的職涯發展、製作事務與業務性需求,亦規劃了「線上給你問」及「創作研究暨行銷」工作坊。

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計畫以「創作研究暨行銷」工作坊,為青年藝術家提供教戰守策與實務經驗分享。 期

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計畫以「創作研究暨行銷」工作坊,為青年藝術家提供教戰守策與實務經驗分享。

期初見面會讓入選的青年藝術家們彼此交流對話。

期初見面會讓入選的青年藝術家們彼此交流對話。

其中「線上給你問」邀請嘉賓以線上聊天室的形式與創作者對話,分享專業經驗並提供諮詢,包括人力飛行劇團製作顧問張寶慧以黎煥雄作品《感傷旅行》為例分享製作人與藝術家如何在作品的創作與製作層面上一同工作;舞蹈學者及策展人張懿文分享舞蹈展演在美術館歷史脈絡與當代實踐等相關研究;編舞家及教育工作者董怡芬以自身經驗及對現下生態系統的觀察,針對剛起步的年輕創作者面對的問題與處境提出實務建議。而「創作研究暨行銷」工作坊裡,除了製作人鄭涵文、哲學家朱家安及劇場導演黃鼎云授課外,亦特別邀請臺大商學院教授黃俊堯、網路內容創作者「一百種理想」(威廉爸)開設行銷課,從理論到數位時代的網路行銷現象與經驗提出與表演藝術工作者對話的新想像與可能。

綜觀今年陪伴與輔導計畫執行經驗,特別發現到,無論使用何種表現媒介,多數年輕創作者及其團隊普遍具有自身創作如何進一步積極與各自關心的社會現象與議題展開對話的問題意識。也因此,創作者的世代焦慮亦呈現在如何透過作品的框架將觀眾座落在與藝術的社交關係上。一種意義上來說,除了在製作業務上提供綜合陪伴外,生態系統與藝術發展上的「社會參與」轉向,對「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補助計畫」的輔導陪伴機制來說,將是可預期的一項創作研究工作。如何將社會學、人類學、甚至生態學上角度上的田調方法進一步介紹給年輕創作者,將會是下一步輔導陪伴機制可思考與實驗的面向。

針對不同屬性的創發計畫,邀請不同領域的業師進行訪視對話,讓青年藝術家藉由對話,釐清過程中的迷惘。

針對不同屬性的創發計畫,邀請不同領域的業師進行訪視對話,讓青年藝術家藉由對話,釐清過程中的迷惘。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