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94113/10/25
文/邱杰森(策展人)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攝影:ANPIS FOTO王世邦)
超級浪 Hyper Wave《游離的引線》Dissociated Fuses。
台北當代藝術館的「Beta+」展覽集結了來自臺灣、法國、蒙古和新加坡的九位/組藝術家,旨在探討數位科技迅速發展下,社會呈現出的短暫性和不穩定性。展覽以「Beta」為名,寓意這種處於測試階段的狀態。無論是資訊、產品,還是我們的日常生活,都似乎是一個「測試版」,等待著下一代技術的更新。展覽中的「+」象徵藝術家對「Beta」概念的延伸,從軟體測試的技術框架擴展至藝術創作的哲學層面。
「Beta」一詞源自希臘字母的第二個字母 (β),在現代科技領域,它代表產品開發的測試階段。這一階段的產品功能基本完成,但仍需進一步的測試與修正。同樣,當前社會在數位媒體的推動下也處於不斷「測試」的狀態,資訊和技術的快速迭代使得短暫性和即時性成為核心價值。我們對新鮮事物的追求,逐漸塑造了一種視覺文化,將內容的即時性與新奇性置於消費動機的中心。
楊子強 Yeo Chee Kiong《電子傳送門之貳號專案:朱銘 2024》Teleporting Project #02 Ju Ming 2024。
展覽不僅關注科技的「測試」概念,還進一步將其引申至藝術創作,探討「完整性」的定義。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測試」不再僅是簡單的嘗試,而是構建作品的核心過程之一。藝術家在這個不斷實驗的過程中重新定義作品的「完整」,強調創作中的延展性和不確定性。這也正是「+」符號所代表的意涵:藝術家不再追求作品的完成品,而是通過材料、媒體和想像的碰撞,創造出全新的視覺語言。
展覽進一步探討了作品的「生成」和「生產」機制。雖然展覽主題源自數位科技與工業現象,藝術家們透過回歸物質與材料的創作,重新審視作品的本質。在當今數位時代,這些藝術家回到了物質層面的探索,強調有形材料在當代藝術中的重要性,並質疑作品是否真的需要達到一個固定的「完整」狀態。
左╱鍾興賦 Chung Hsing-Fu《有一天是一天》Surviving Day by Day。
右╱《箱構 3.0:巴斯卡箱/演算之所 I》
展出的作品涵蓋了多種媒介與創作方法,包括數位算法、有機材料、動力裝置、化學實驗、現地表演和遊戲式風景等。這些作品不僅體現了藝術家對新科技的敏銳觀察,也展示了他們對傳統材料的深思。例如,一些作品通過數位算法創造出不斷變化的視覺效果,挑戰了觀眾對於固定形式的認知;另一些則結合了有機材料與動力裝置,展示了作品在物質層面上的不穩定性。
「Beta+」邀請觀眾參與其中,透過互動來探索作品的無常性與暫時性。這樣的互動不僅限於視覺體驗,還引導觀眾思考作品生成的過程。每一件作品似乎都處於未完成的狀態,等待觀眾的參與來完成。藝術家不再追求最終的「完成品」,而是強調作品生成過程中的感官刺激和哲學思考。
上/瑪莉.哈維爾 Marie Havel
《擲骰子壁畫》On a Roll of the Dice
下/克萊蒙.菲利普 Clément Philippe
《混凝土賽利昂》Concrete-Xérion
「Beta+」不僅是一次視覺饗宴,更是一場關於藝術本質與未來可能性的深入討論。透過這次展覽,藝術家們將「測試」與「未完成」的概念延展至藝術創作,挑戰觀眾對於作品固定形式的傳統認知。展覽為觀眾提供了反思科技與社會現象的契機,也打開了藝術創作和互動的全新可能性。
11月教育活動
【專家導覽】邱俊達/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11/03(日)14:00-15:30
地點|一樓入口形象區集合
參加辦法|憑當日門票或MoCard入場
【策展人面對面】數位時代的藝術觀察與實踐
11/09(六)16:00-17:30
主持|陳貺怡/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
講者|邱杰森/「Beta+」策展人
莫珊嵐(Margot Guillemot)/「Beta+」策展人
地點|一樓活動大廳
【藝術家面對面】日常、數位與行為藝術的非物質融合
11/16(六)13:30-15:00
藝術家|鄧雯馨、鍾興賦、黃萱
與談兼主持|劉京璇/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地點|一樓活動大廳
【藝術家面對面】虛實邊界的流動探索
11/16(六)15:30-17:00
藝術家|林育正、超級浪、楊子強
與談兼主持|劉京璇/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地點|一樓活動大廳
Beta+
展期|09/28(六)至12/29(日)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主展區1樓及戶外廣場
策展人|邱杰森、莫珊嵐
參展藝術家|孟克波洛兒.干波爾德(Munkhbolor Ganbold)、林育正、瑪莉.哈維爾(Marie Havel)、克萊蒙.菲利普(Clément Philippe)、超級浪、黃萱、鄧雯馨、鍾興賦、楊子強(Yeo Chee K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