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本期專題

2024 X-site: 林木林

No. 288113/04/25

文/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北美館自2014年發展至今的X-site計畫,以美術館戶外廣場為基地公開徵選空間提案。從建築型態、當代藝術、環境研究、觀眾參與等視角,探討臨時結構裝置與形塑廣場公共性精神的整合實驗計畫,且鼓勵跨領域、多元性的展演對話與關係思維,期能讓未知的X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今年由跨領域團隊「感想工作室(office one senses, OOS)」的建築提案《林木林(Analogue Forest)》獲得首獎。

123

感想工作室《林木林》|2024|花旗松集成拼板、定型防縮針織遮陽網、PVC夾網布、尼龍編織繩、金屬構件|24 x 24 x 4.8m

《林木林》由25座不時微微擺動的柱子和一片蔓延開來、幾乎無重量的覆蓋,定義了一片廣大的遮蔭,其巨大的尺度,使人們能立即意識到此處的異質空間,並為夏日裡如織的遊人創造出供其探索且舒適的空間體驗。對繁茂枝葉相互疊襯的想像使建築獲得了宛如庇護所的森林意象,透過類比的方式,引入漫步林中的身體感受。這讓此時的廣場不再僅是錨定於時間中的背景,過往的經驗與此時此地的界線崩解消融,新的經驗油然而生—一座「廣場上的森林」。

123

感想工作室《林木林》|2024|花旗松集成拼板、定型防縮針織遮陽網、PVC夾網布、尼龍編織繩、金屬構件|24 x 24 x 4.8m

針對此次首獎作品,評審團指出該提案在一個有限的場域內,創造一片不確定的邊界及晃動的狀態。藉由作品尺度上的開放性脈絡,不僅擴張基地固有的界線,同時也透過森林意象讓參觀者的身體進入沉浸式的感知體驗。評審團表示:「該作品打破美術館前方廣場的主體性,以多個點狀架起一面無重量的輕盈屋頂,在廣場上創造出有別於過往建築結構體的形象語彙。設計團隊以空間和地景的概念生成、想像出一個可親的環境,與一種不經意相遇與穿越的自然互動模式。」

 今年的X-site計畫也特別以北美館典藏之臺灣前輩畫家郭雪湖(1908-2012)於1928年創作的《圓山附近》作為靈感,邀請不同創作領域藝術家/創作者共同策劃一系列以工作坊、聲響表演和講座等不同類型的公眾活動,如視覺藝術家黃郁慈踏查《圓山附近》現址,以《森寫》透過鏡面壓克力取代傳統畫布、夜光油墨取代傳統水墨,藉由視覺符號化的形式類比《圓山附近》中的自然景致。聲音藝術家陳昱榮的《森響》則將劍潭山步道作爲聲音採集的地點,把自然中不同的聲響及頻率透過濾波的方式進行重構,將不同的聲響進行新的敘事轉化。

123

感想工作室《林木林》|2024|花旗松集成拼板、定型防縮針織遮陽網、PVC夾網布、尼龍編織繩、金屬構件|24 x 24 x 4.8m

創作者謝茹安帶來的《森講》以她近期在不同自然棲地駐村、創作的經驗書寫為長篇散文,並製成手工書,講座將以「朗讀書本」的方式進行,搭配螢幕播放旅程中的紀實攝影與創作手稿。自然步道協會的《森學》將帶領參與的民眾穿越劍潭山步道、圓山明治橋(現中山橋)、臺灣神社(現圓山大飯店)等原址,從具歷史意義的鄉野路徑重拾人們對於山野的想像。本次公眾計畫期待將《圓山附近》作為軸心、共學走讀為出發點,並從不同藝術視角的觀察與感知,來呼應作品《林木林》所類比的空間經驗與體感記憶,從中思索自身與森林之間的關係。

123

感想工作室《林木林》|2024|花旗松集成拼板、定型防縮針織遮陽網、PVC夾網布、尼龍編織繩、金屬構件|24 x 24 x 4.8m

感想工作室(office one senses, OOS)

感想工作室的成員們現居於歐洲、日本與臺灣各地,在X-site的創作過程中他們跨時區、跨文化,將建築、設計與藝術跨域結合,從想像抑或周身的感知出發,思考、理解並進一步探求空間/經驗的可能性。
團隊成員:鄭皓鍾、邱元甫、張博允、陳思安、黃郁慈


2024 X-site: 林木林
日期|05/11(六)至07/21(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
*「2024 X-site: 林木林」公眾活動相關報名資訊將於4月底公告,後續請上北美館官網查詢。

 

北美館官網
https://www.tfam.museum/index.aspx?ddlLang=zh-tw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