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本期專題

煥民新村特展「農試農事」—蟾蜍山的研究日常

No. 292113/08/25

文/圖—蟾蜍山煥民新村

123

農試所宿舍,攝影:邱智華。

臺北盆地南端的蟾蜍山,見證了臺灣數百年來的農業發展軌跡。自清領時期所闢建的瑠公圳,從新店碧潭引水至公館,於蟾蜍山腳下轉彎,透過不同幹線的延伸輸水,支撐著臺北盆地內的農業發展。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場設立於此,因山下良田廣闊且富饒,將此地行政區域命名為「富田町」。國民政府遷台初期,農業試驗場改稱「臺灣省農業試驗所」,當時臺灣研究農業的相關人員也聚集、居住於此處,蟾蜍山腳遂在此時形成了農業、研究與日常生活相互交織的特殊風景。

123

展覽意象。

蟾蜍山下早期生活的人事物隨著時間漸漸消逝,記憶與紀錄卻悄悄的從每扇家門再次敞開。從事植物病理與菇類研究的宋細福先生,於1956年分派到農業試驗所工作也隨之遷入蟾蜍山宿舍,他曾說:「宿舍前的馬路原有條大水溝瑠公圳,水質乾淨有很多魚,常有小朋友在那裡游泳。」;胡開仁先生1948年坐船來到臺灣後,先進入茶業/糖公司工作,後來決定轉職到農試所從事研究。從胡爺爺女兒的記憶:「以前周邊校地還沒蓋好時,那裡是一大片灌溉農田,小時候只要下課寫完作業後,就會跟著兩位哥哥一起去抓蝦、抓泥鰍,我從小就是個跟屁蟲! 」述說過往的蟾蜍山聚落;林慶雨先生農業學校畢業後1948年到農試所工作,因而認識總務科負責派送公文的黃碧霞奶奶,兩人結婚後遷入蟾蜍山半山腰由豬舍改建的宿舍,現在仍可看見整排由紅磚牆砌成的宿舍廊道;天氣好時,林奶奶與林爺爺便會在聚落大樹下閒坐、與鄰居聊天,眷舍居民閒適、充滿人情味的生活姿態仍在發生,蟾蜍山仍有許多歷史親歷者的故事拼湊當年的歲月。

253

展覽意象。

本展覽共分為四個展區,從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場的起源與大事記,直到國民政府來臺後,臺灣省農業試驗所改制。蟾蜍山半山腰的整排養豬舍則改建為農試所宿舍,從各地來到此處的爺爺奶奶們,隨著家庭成員增加,房舍內部格局也因應需求做了改建,在物資尚不豐沛但卻美好的年代生存與生活。蟾蜍山腳下的研究人員們,對於稻米、菇類、藥草與花生等研究,是如何大大地改變臺灣的農業技術與經濟發展,甚至是走向世界,如宏都拉斯、南越(西貢)、沙烏地阿拉伯、哥斯大黎加等昔日友邦,農業交流在國際間,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力。

258

農試所宿舍,攝影:邱智華。

日常即研究,研究即日常。讓我們一同走入蟾蜍山腳下,結合互動式解謎、手做體驗,使觀者能更深刻了解蟾蜍山聚落多元且具豐富意涵的記憶與開創。看見此地在農業發展與文化上的獨特魅力。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參考『蟾蜍山煥民新村』臉書資訊。

煥民新村特展「農試農事」蟾蜍山的研究日常
日期|09/07(六)至114年8月 
時間|10:00-17:00,週一休館
地點|蟾蜍山煥民新村大客廳

蟾蜍山煥民新村Facebook
https://m.facebook.com/huanminvillage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