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本期專題

後人類未來的賽局理論:多元的媒介模控學

No. 282112/10/25

文/圖 陳朝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評家聯盟副主席)

1234

《自在肢》JIZAI ARMS 2022,錄像,3'02'' 自在肢計畫團隊 JIZAI ARMS project team﹙日本﹚。

    忠泰美術館近年來的展覽似乎特別著重「未來性」、「媒介異化」、及「後人類」的哲學性探索及社會性異化的多元思維;在七月號的文化快遞中我曾論述「生而為人」的存有性意義(being)及其未來發展的困局,而9月9日開始至明年1月28日的展覽「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 - 數位、機器、與賽博格(cyborgs)」將更擴張後人類未來發展的模控學(cybernetic)現象及未來多元世界的預言式反省。

    「模控學」(Cybernetics, MIT Press, 1948)是美國應用數學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的著作,是關於動物及機器互動、通訊、及控制的科學,在電子工程的發展貢獻良多;在1943年曾借用1845年安培的新詞Cybernetics作為「生物有目的行為」類比介入「人造機器」,因此及至今曰的數位化、人工智慧AI世界,闡明了模控學的行為類比運作。在維納的基本定義中,「科技」的「模控學」改變了以往以「天擇」作為唯一動力的生命演化與演繹的概念,他從數學、無線電學、物理學、動物學、哲學等跨領域中,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與模控演化的影響,在模控學的控制論之後有了更為不同的發展與定義,也明確了科技作為演化環境動力的決定性的力量,甚至構成新物種的可能。難怪哈拉瑞也說人類歷史始於「人創造了神」,而歷史的終結將結于「人成為了神」。

1234

《非生物起源》aBiogenesis 2022,數位動態影像,1'20'' 馬科斯.凱 Markos Kay﹙英國﹚

    展覽由沈伯丞擔任策展人,邀請包括Aiden Faherty、Hassan Ragab、Jake Elwes、JIZAI ARMS project team、Mal Bueno、Markos Kay、Martin Backes、Moon Ribas、Patrick Tresset、Universal Everything、陳乂、陳萬仁、陽春麵研究-陳姿尹、莊向峰、黃新、蘇匯宇,共15組國外內藝術家與團體,透過AI演算、大數據、深偽技術、穿戴裝置、賽博格等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創作。「展覽所意欲投射的並非僅是關乎生命的『科技』,更是關乎新科技情境中『生命樣態』的人文思索與美學關懷」;透過「流動的生命與身體」、「數位裡的你與數位的它」和「機器、人與賽博格」三個子題,引領觀者透過作品,進行對新生命情境的想像、提問、與探索。

 

    英國藝術家傑克.艾維斯(Jake Elwes)展出的Zizi動起來:深偽變裝烏托邦,將深偽技術(deepfake)與酷兒群體結合,從AI演算中誕生的變裝皇后們,不斷流轉變換軀體與角色,企圖反思人工智慧的族群概念,打破固化的性別與身體定義。埃及建築師哈桑.拉賈(Hassan Ragab)建築的存在,提取人與建築的系列影像,透過AI生成系統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將建築從「生活機器」,幻化為能走秀、跳舞的人形「生物活體」。

    團隊陽春麵研究舍─陳姿尹、莊向峰作品Internet以兩組全新現地創作,探討AI演算中「我」的形象,以及數位環境中人類對「自我」的認定,可見AI判讀標記、搜尋引擎記錄,以及機器人與觀者標註下「我」的形象。單頻道演算影像裝置The Portrait - The Crowd’s Portrait of Me》與《The Portrait - My Self-Portrait》描述藝術家的文本轉換成特徵向量,以看似雜訊的影像,勾勒出數位足跡中的認知肖像。蘇匯宇則以《The White Waters》三頻道錄像作品,以「後人類」敘事補述經典傳說《白蛇傳》文本中人、蛇異種的身體流動,解構生物界的邊界。

 

1234

〈生成速寫:多肉植物園〉Generative Sketch: Succulent Garden 2023,即時演算影像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黃新﹙臺灣﹚。

    英國藝術家馬科斯.凱(Markos Kay)非生物起源,直接在數位環境中生成擁有鮮豔色彩、如細胞般的新物種,試圖透過創作探詢生命起源。美國的藝術家艾登.費海提 (Aiden Faherty) 的「Coolacloy」《穿越超驗森林之旅》,創作者透過AI深層學習模型捕捉自然界資訊生成的生態系,讓觀者進入現實與想像無縫融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

 

    法國藝術家帕特里克.特雷塞特 (Patrick Tresset) 透過作品人類研究#2─公雞與狐狸等的大虛幻》,思考著機器、人之間的多重可能性。機器手臂進行素描繪圖,如同人類般觀察、提筆,探索著機器如何學習成人的過程,同時也由此行為反思機器的「創作」是否被歸為「創作」及「藝術」?

 

    AI機器學著成為人,而人則試圖將肉體改造成為混合機器的「賽博格」。西班牙賽博格藝術家穆恩.里巴斯(Moon Ribas),通過地震傳感器植入體內,讓身體與大地的律動結合一體,作品《在蒙塞拉特山等待地震》雙人舞作,藝術家透過接收地震波動的強弱來詮釋舞曲。日本東京大學實驗室研究計畫的自在肢計畫團隊(JIZAI ARMS project team),則以外掛型態研究開發穿戴式機器人模組《自在肢》,形似電影角色「八爪博士」的穿戴,由使用者自由改變其穿戴型式,試圖探索賽博格社會中,不同「數位賽博格」之間所能發生的互動。

 

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

時間|即日起至113/01/28(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地點|忠泰美術館、忠泰企業大廳(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票價|全票NT$100、優待票NT$80

週三學生日|每週三憑學生證可當日單次免費參觀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