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本期專題

鏡像作為閱讀當代境像的凝視: 攝影藝術與當代生活的批判

No. 288113/04/25

文/圖—陳朝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術評論聯盟副主席)

1902-1904年之間,史蒂格立玆在歐洲與美國持續策劃了些展覽,例如他跟艾德華‧史丹契合作,在美國第五大道上的「291藝廊」策劃了一個「攝影/分離」展(the Photo-Secession),企圖將攝影帶領到純藝術的領域。在短短幾年內,他便開始展出現代藝術與非洲雕刻,並且於1903到1907年間,創辦了雜誌《Camera Work》。被尊稱為「當代攝影之父」的史蒂格立茲(Alfred Stieglitz),他把純攝影與畫意攝影的美學臍帶切割開來。攝影一直被大眾認為只是個科學的珍奇,是史蒂格立茲把攝影從「技巧性」轉換到「藝術性」及「境像的凝視」,而非僅是鏡像的閱讀。

123

洪浩〈簿記–2007 B〉,2008,出自《我的東西》系列 © 2019 Hong Hao, courtesy of Pace Gallery。

他在紐約的「國家藝術俱樂部(National Arts Club)」組織了「攝影/分離」展覽,使攝影開始被歸為藝術領域。遠見獨具的史蒂格立茲認為攝影應脫離畫意攝影,它應該真實地紀錄最珍貴的瞬間,去作為凝視、批判、和表意;因此他主張在攝影的製程中不加入人工修飾的直接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

《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的攝影展自2018年於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首度展出後,並巡迴至其他7個城市,今年到了臺北市的忠泰美術館,由攝影展覽基金會、韓國國立現代美術館、忠泰美術館聯合製作。忠泰美術館一向聚焦「空間」、「環境」、與「未來」,本展透過探索當代文明發展的全面性議題,及透過世界各地影像藝術的「再境像」的作品,記錄和詮釋人類當代文明的發展。強調了當代的複雜與矛盾。藉由本展讓觀者重新在意地球上已然發生或即將面臨的事件,試圖引發更多的關注及討論,進一步思考人類未來的生活與我們可能所處的當代困境或希望?

123

盧卡.札尼爾〈國際足球總會:執行委員會,蘇黎世〉,2013,《權力核心》系列 © Luca Zanier。

塔德.布蘭多(Todd Brandow)曾在紐約擔任藝術顧問,1997年定居巴黎,以獨立攝影策展人和圖書出版商為業,於2003年創立「攝影展覽基金會」。2000年至2006年間,他與人共同策劃《愛德華.S.柯蒂斯經典作品展》,及與評論家艾倫.D.科爾曼共同策劃《芬蘭攝影家阿諾.拉斐爾.明基寧回顧巡迴展》,與韓國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合作的二十一世紀攝影大展《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

策展人威廉.尤因(William A. Ewing)現居瑞士,曾擔任位於瑞士洛桑的愛麗舍攝影博物館館長兼策展人。他策劃的展覽在美洲、歐洲、亞洲,以及澳洲/紐西蘭等地的美術館展出,包括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巴黎龐畢度中心、巴黎卡納瓦雷博物館、巴黎歐洲攝影之家、巴黎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法國亞爾國際攝影節(最新展覽:《威廉.韋格曼:人類存有》William Wegman: Être humain);曾榮獲納達爾攝影大獎、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傑出攝影貢獻獎,以及法國藝術與文學勳章軍官爵位。

123

左/馬克斯.阿奎萊拉- 赫爾韋格〈喬伊.凱奧斯,安卓頭肩機器人,搖滾巨星;對政治議題,尤其是資本主義和龐克的涵義極有主見。
漢森機械人技術公司,普萊諾,德州〉© Max Aguilera-Hellweg。
中/羅伯特.沃克 〈紐約時報廣場〉,2010 © Robert Walker。
右/米歇爾.納亞爾〈攀升入軌〉,2016,《外太空》系列 © Michael Najjar。

著名的空間敘事小說家湯姆.沃爾夫(Tom Wolfe)曾以「蜂巢Hive」一詞形容紐約熱絡的社交生活,二十一世紀標誌著長期以來農村主導地位的終結;我們建立的龐大的都市有機體,承載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生產、思考。藝術家帕布羅.洛培茲.盧茲〈墨西哥城鳥瞰圖XIII〉,2006,《水磨石》系列,僅以一張照片就喚起觀者對二十一世紀數十億人生活,人類浪潮席捲整個景觀。

盧茲以消除地平線的手法來強烈暗示一片無邊無際的城市之海。麥克爾.沃爾夫〈密集建築#91〉,2006,拍攝香港等亞洲大城市,這些城市的大規模住宅計畫和密集的社會互動暗示著社會壓力,沃爾夫間接表明了2050年地球人口增至將近百億的未來景象。亞歷克斯.麥克林〈貨櫃,樸茨茅斯,維吉尼亞州〉,2011,從空中俯瞰人類文明奇蹟。他從對角線拍攝的大量貨櫃傳達某種動態感,但也代表大量技術的融合運用。

123

盧純澤〈赤色之屋 I #13〉,2005,
《赤色之屋》系列 © Suntag Noh

洪浩的〈簿記–2007 B〉,2008,出自《我的東西》系列記錄了隨著時間推移而累積的物件「猶如冗長的細目清單」;羅伯特.沃克 〈紐約時報廣場〉,2010;盧純澤〈赤色之屋 I #13〉,2005,《赤色之屋》系列;盧卡.札尼爾〈國際足球總會:執行委員會,蘇黎世〉,2013,《權力核心》系列;米歇爾.納亞爾〈攀升入軌〉,2016,《外太空》系列;馬克斯.阿奎萊拉-赫爾韋格〈喬伊.凱奧斯,安卓的《人形機器人》系列中,人類不斷實驗和探索自己的角色與人體的能力。我們的世界、城市、機器在下一個世紀會是何種面貌?我們又會變成什麼模樣?然而,顯而易見的是,這個美麗新世界將日益成為集體努力的成果。藝術家尋找這個未來世界的跡象;他們找到了播下的種子,以及在各地萌芽的新形式。

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 Civilization: The Way We Live Now 
展期|03/16(六)至06/30(日)
          週二至週日10:00-18:00(週一休館)
地點|(主展區)忠泰美術館、(衛星展區)NOKE忠泰樂生活 3F Uncanny
票價|(主展區)全票NT$150、優待票NT$120,(衛星展區)全票NT$50

忠泰美術館官網
https://jam.jutfoundation.org.tw/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