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02114/06/25
文――陳朝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術評論聯盟副主席)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的最後七天》(The last seven days of glacial ice),2024。
作品於新加坡美術館拍攝,2024。攝影:Joseph Nair, Memphis West Pictures。圖像由藝術家;neugerriemschneider, Berlin; Tanya Bonakda・埃利亞松。
面對地球氣候危機、資訊過載與真實感消解的當代,冰島-丹麥藝術家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透過藝術創造感知的、反思的空間環境,邀請觀者參與、覺察與轉化。他的作品不只是觀看的對象,而是一場體驗的邀請。
臺灣是一座板塊擠壓昇起地形的島嶼、自然資源豐富卻多受環境衝擊,高度都市化、工業化,也面對地震、氣候變遷、水資源、能源與環境倫理的挑戰,Olafur Eliasson 以對光、空氣、水與色彩的探索,從臺灣的環境文化語境閱讀,可作為一次跨文化、跨感官、跨議題的「感知實驗場所」。
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生於1967年,在冰島與丹麥成長,並於1989年至1995年間就讀於丹麥皇家美術學院。成長過程深受自然環境的啟發影響了他對空間與感知的思考。畢業後在柏林創立了「奧拉弗・埃利亞松工作室(Studio Olafur Eliasson, SOE)」,集結各領域的專業人才,由藝術家與工藝師、建築師、檔案管理員、研究人員、行政人員、廚師、藝術史學者及技術專家組成的大型團隊共同運作。1997年起陸續於世界各大美術館和公共場域展出作品,其創作形式涵蓋裝置、繪畫、雕塑與攝影。
(此作品並未於本展展出,僅供參考)
奧拉弗・埃利亞松,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天氣計畫》(The weather project),2003。攝影: Olafur Eliasson。
圖像由藝術家;neugerriemschneider, Berlin;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 / Los Angeles提供。 ©2003奧拉弗・埃利亞松。
埃利亞松以感知、強調環境共創的作品享譽國際。代表作包括2003年曾代表丹麥參加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同年於倫敦泰特現代 (Tate Modern) 美術館展出《天氣計畫》(The Weather Project, 2003 ),在美術館的Turbine Hall中創造出一個巨大的人造太陽,利用單色燈光(黃色單頻燈)、霧氣與鏡面天花板,模擬出一個讓人沉浸其中的日光空間,觀眾坐或躺在地上仰望「太陽」和自己被鏡面反射的身影。其意義在探索人類對自然的想像、氣候的感知、以及公共空間中的集體行為,運用藝術探索氣候變遷的議題引發關於氣候與情緒的討論。
(此作品並未於本展展出,僅供參考)
奧拉弗・埃利亞松,《紐約瀑布(布魯克林碼頭)》The New York City Waterfalls (Brooklyn Piers),2008。
攝影: Julienne Schaer。圖片由 Public Art Fund提供。©2008 奧拉弗・埃利亞松。
另外如《紐約瀑布》(The New York City Waterfalls, 2008),他在曼哈頓、布魯克林大橋、Governors Island 等沿岸建造了四座大型人造瀑布,30 米高。其主題意義在突顯自然與城市的張力與共存,也喚起對水資源與自然循環的反思。2014至2018年將格陵蘭冰川的碎冰分別帶至哥本哈根市中心、巴黎和倫敦的作品《觀冰》(Ice Watch),見證冰川融化消逝的脆弱過程。又如《你的彩虹全景》(Your Rainbow Panorama, 2011),在ARoS Aarhus Kunstmuseum(奧胡斯藝術博物館),建築屋頂上的一個直徑 52 米、高 3 米的圓形玻璃步道,玻璃牆呈現彩虹色,觀眾走進其中,會看到城市景觀透過不同顏色的濾鏡變化,其意在再認知建築、景觀、城市與感官體驗,使觀者意識到自己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奧拉弗・埃利亞松,《美》(Beauty),1993。
作品於新加坡美術館拍攝,2024。攝影:Joseph Nair, Memphis West Pictures。
圖像由藝術家;neugerriemschneider, Berlin;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 / Los Angeles提供。
© 1993奧拉弗・埃利亞松。
奧拉弗・埃利亞松,《環星共振器》(Circumstellar resonator),2018。
作品於新加坡美術館拍攝,2024。
攝影:Joseph Nair, Memphis West Pictures。
圖像由藝術家;neugerriemschneider, Berlin;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 / Los Angeles提供。
©2018奧拉弗・埃利亞松。
此次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展出有更新的作品:比如《冰河的最後七天》(The last seven days of glacial ice, 2024)是一件結合科學、時間意識與文化記憶的沉思型雕塑,作品主要彰顯「時間的速度與停格」,以銅材「定格」真實冰塊在自然環境中難以停止流動的瞬間,實現對冰川歷史與消失過程的靜謐紀念。將科學現象轉為感性符號,以玻璃球的體積與銅塊縮小反比,呈現物質流失,再以數據化及視覺詮釋作為認知的轉換,亦是「永恆與易逝的對話」,一種「消失的美」,以古典雕塑形式去潛藏對逝去冰川的悲憫,被譽為「當代的達文西」。
最新作品《地震儀對距離的證言》(The Seismographic Testimony of Distance, 2024-25)是另一件結合藝術、科技與環境意識的獨特創作,由六幅獨特的地震儀表記錄圖組成,這些圖像是通過安裝在運輸箱內的繪圖裝置在海運過程中感應箱體的傾斜和震動自動繪製而成,記錄在紙上形成獨特的圖案記錄了藝術品的運輸軌迹,也象徵著旅程中的不確定性和變化。是物理旅程的記錄,是對時間、記憶和環境的深刻反思,轉化爲富有詩意和哲理的藝術作品及對人類關係的洞察。
奧拉弗.埃利亞松,《風的書寫》和《太陽繪圖》(Wind writings and Sun drawing),2023 。作品於新加坡美術館拍攝,2024。攝影:Jens Ziehe。
圖像由藝術家;neugerriemschneider, Berlin;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 / Los Angeles提供。©2023奧拉弗・埃利亞松。
《風的書寫》(Wind writings, 2023)系列作品在戶外搭建的展亭中,利用風的力量直接在畫布上作畫。這些裝置感應風的方向與強度,將自然界的動態轉化為視覺藝術,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圖像。每件作品都記錄了特定日期的風況。這些作品不僅是風的視覺記錄,也象徵著自然力量與藝術創作之間的互動。觀者可以透過這些作品,感受到自然界的不可預測性與藝術家的創作過程。
奧拉弗・埃利亞松,《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The cubic structural evolution project),2004。
作品於布里斯本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拍攝,2010。攝影:Mark Sherwood。
布里斯本昆士蘭美術館與現代藝術館典藏。 ©2004奧拉弗・埃利亞松。
《立方結構的演化計畫》(The Cubic Structural Evolution Project, 2004)也將在北美館重現,強調「集體創作」與「感知互動」。一切有意義的城市建構,都必須透過參與。作品是一個開放平台,邀請所有人思考當下與未來城市的可能。LEGO為北歐的文化象徵,在臺灣也相當普及,作品具有在地場域對話及橋接社會參與及藝術教育,成為「城市未來形塑」的創意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