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本期專題

嘉禾新村常設展: 「返嘉」與眷村系列活動

No. 271111/11/25

文╱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在地偏好_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眷村:嘉禾新村空間記憶採集。

在地偏好_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眷村:嘉禾新村空間記憶採集。

嘉禾新村位於城南公館永春街,日治時期規劃為公園用地,隨著戰爭發生改做日軍砲兵聯隊營房基地;政府遷臺後,國軍在此設有聯勤通信修理廠、陸軍供應司令部軍法組。1950年代,國防部將日遺建物及原勤務廠房重新隔間,依眷戶軍階,給予不同大小的土地面積,由各眷戶自行建造,屬「公地自建」型態的眷村。

1956年後原廠房改為眷舍,正式改制為眷村。園區內尚保留兩棟高階將官宅邸,建築格局方正、擁有大面積獨立庭院。還有一棟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招待所,以及國軍來台後興建的防空洞。2014年原住戶陸續遷出,2015年起臺北市政府文化局陸續將其四棟指定為歷史建築。此四棟建築將以眷村脈絡為根基,賦予歷史空間新意涵,藉由田野踏查、實境遊戲、藝術實驗、親子手做等課程延續「處變應變」眷村精神,實踐世代共融情懷。

今年開放之嘉禾新村故事館,將展覽三個常設展區:「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眷村:嘉禾新村空間記憶採集」、「未竟之途」、「星軌歸家」。以不同角度詮釋嘉禾新村這個曾經稱之為「家」的地方。

「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眷村:嘉禾新村空間記憶採集」
——在地偏好工作室

在「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眷村:嘉禾新村空間記憶採集」展覽當中,我們將在地居民的口述歷史化為一則則短篇故事,這些故事反映了「嘉禾新村」永遠是一個記憶的集合體,沒有一個單一的、明確的定義能夠概括這裡。在許多建築物被拆除之後,儘管老住戶口中的「將軍巷」、「榕樹下」仍清晰可見,不過「小圓環」、「大石頭」卻已永遠遁入過去的迷霧當中。本次展覽的意圖就是希望能短暫地撥雲見日,讓眾人透過閱讀故事,一窺如今嘉禾新村「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真實風景。

康雅筑《星軌歸家》。

康雅筑《星軌歸家》。

「未竟之途」——原承伯

「未竟之途」緣起於創作者的家族以及自身遷移的經驗,以嘉禾新村為起點,往回投射從政府遷臺的大歷史下,家族流轉的脈絡;並向後延伸,勾勒在嘉禾新村拆遷、創作者旅居海外之後,對歸屬的再體認。希望以自傳式口吻所勾勒出的情境,帶我們沈浸在「家」這個框架所映照出全球化的移動、歸屬的政治性、以及淹沒在大歷史中的家族敘事。

星軌歸家——康雅筑

星星在眷村文化中具有象徵意義,將軍宅家的鬼瓦會出現五角星的圖形。如果將星星視為家的據點,星軌則是地球繞地軸旋轉時被儀器所記錄下來的軌跡。「星軌歸家」展覽計劃邀請不同世代的住民,他們是曾經或仍居住在嘉禾新村與蟾蜍山聚落暨週邊範圍,一起來回憶關於家的記憶。過程基於訪談、田調與工作坊的形式,邀請大家分享記憶故事與眷村文化,將時間與空間濃縮在纖維軸線與交織的片刻裡,進而延伸出關於生活與文化、宇宙與自然等探討,並回應家作為象徵著凝聚的力量與生命運轉的規律等價值,並再次鏈結曾經居住在同一個眷村的朋友們。

嘉禾新村常設展區將展至112年12月31日,11月起將邀請幼兒美學教育團隊每個月定期舉辦「嘉禾新村親子活動工作坊」,透過繪本共讀、手作工作坊,在走讀過程中散步於生活場景,讓孩子沉浸在課程,引導觀察與體會生活。此外也將每個月定期舉辦眷村系列講座,邀請建築師、藝術家、社造專家、眷村學者、等談論眷村保存、眷村文化、藝術價值、建造技巧或修復形式。更多訊息請至粉絲專頁查詢。

▍嘉禾新村常設展:「返嘉」與眷村系列活動
展期│即日起至112年12月31日(六),週五至週日 11:00至18:00
市集活動│111年12月03日(六)至111年12月04日(日)11:00至18:00
地點│嘉禾新村Home Village(臺北市中正區永春街131巷1號)

Facebook

Facebook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