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本期專題

2022臺北地景公共藝術計畫

No. 270111/10/25

文╱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成若涵作品《一起生活》。

成若涵作品《一起生活》。

貓空,是臺北市一個重要的後山,乘載著臺北市濃厚的山岳森林生態、山區農田水利系統與土地自然信仰。地理位置上,更位於臺北市東南方的文山區,屬於二格山系,昔日更為臺北市最大產茶區之一,山裡古道縱橫,連結濃厚的茶產業歷史。

2022年臺北市的地景藝術計畫在貓空地區展開,希望透過人的感官體驗,在地景藝術的行動和裝置裡互動,體驗貓空特有的地理資訊和自然生態。也呼應近期臺北市政府為了活絡地方,將貓空的地理地名,結合動物園的貓熊,與觀光纜車交通系統的貓纜,共聚而成的三貓計畫,以整合行銷概念的凝聚,大量的活絡地方產業與文化觀光連結。因此這次地景藝術的策展,企圖延續三貓的元素精神,轉譯地理環境符碼,透過藝術深刻和細膩的轉化,讓更多人在貓空的山裡,以里山(satoyama)精神的概念,深入理解貓空自然環境與人共存間的意義,也期待找到能穿透人內心與令人感動的自然元素。

這次的臺北公共藝術策展計畫,主要分為三大件公共藝術作品。兩件為穿越貓空自然山林動線上的「驛站式」地景公共藝術裝置,有形的理解藝術作品的裝置,透析出貓空印象;另一件是以劇場藝術,讓群眾藉由行動劇場,去感受貓空地理環境的歷程,進而讓個人的體感歷程,變成一件地景公共藝術作品。

兩件「驛站式」地景公共藝術的作品,第一件作品是李蕢至的《山水螺旋》,透過收集貓空指南山系森林落葉的行動,連結鄰近地方信仰廟宇指南宮環境山林的自然代謝,在貓纜指南宮站綠光平台上,以幾何山陵線,創作一件呼應自然信仰與環境龍脈堪輿學的公共藝術裝置,在山與水交替自然宇宙流動螺旋中,建立人與自然關係的象徵性作品。

第二件作品是成若涵的《一起生活》,以踏查地方聚落,連結貓空茶產業的田園故事,訪調人文的溫度歷史,貓空河流壺穴的地理名稱等內容,融合轉譯所收集內容變成紙雕的手感圖形創作。更進一步形成鐵件的大型地景裝置,設立在纜車貓空站。以人感知事和產業的方式,在立體的圖形意象中,構成濃厚又獨特貓空人文圖騰公共藝術裝置。以地景藝術視覺互動地方產業與人文的印象,更以人為核心,與自然中的產業勞動和人文遺跡連結,體驗貓空的人文環境底蘊。

最後一件地景藝術作品,是長年在大自然中,以道藝合一為精神,在山林劇場中創作表演藝術的優人神鼓,他們以系列的環境行動劇場,開放群眾參與演出現場;在展演的瞬間,觀眾與演出者與作品,形成一種互動關係。

2022年臺北市的地景藝術計畫,除了上述的三件作品之外,也包含了多場以地景藝術計畫為核心主體,引發在貓空地理空間發生的主題論壇講座。以貓空為主題的設計和藝術,在倡議的對話中引發能量擾動和充實貓空的地理文化內涵。

這次地景藝術的整體策展主軸與初衷,是找到人與自然間的里山精神。在地景藝術裡,人與貓空自然生態間的能量流動,形成連結。進一步更形塑貓空成為臺北後山,是一個感謝自然萬物,探索療癒之地。

李蕢至作品《山水螺旋》。

李蕢至作品《山水螺旋》。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