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本期專題

2022 X-site:藍屋

No. 264111/04/25

文╱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1

《藍屋 Blue House》日間示意圖。

    北美館X-site計畫以戶外廣場為基地,每年公開徵選,期待以各種開創性議題與當代跨域形式的臨時性裝置提案,建構出美術館、公共廣場及公眾三者間對話的整合性實驗。2022年由跨領域團隊「藍屋」的同名作品從20件提案中脫穎而出,獲得2022年第9屆首獎。

    《藍屋》透過單一而獨特的藍色為主題,提供了一個感性的濾鏡,試圖超越語言、超越詞彙、超越建築理性,展開一段深富詩意的篇章:可以是遼闊,是靜謐,是神祕,是浪漫,或憂傷;可以是星空,是海洋,是宇宙,或科技。回看建築本體,以木構創造出各具抽象意義的細部表徵,超尺度的結構體、曲面地板、斜屋頂,形成殊異的都市開口與身體性經驗。 

    《藍屋研究》則是由「藍屋」團隊策劃的五場體驗與一項持續不間斷的公眾活動計畫,回到對五種感官最初始的認識,尋回本能採集世界訊息的方式。〈藍耳朵:空 (  ) 聲〉透過聲音體現出空間邊界、方位、尺度、材質與身體的關係,勾勒出《藍屋》的形體;〈藍眼睛:心境〉如果不用視力閱讀,什麼是藍,什麼又是家?《藍屋》的形體會是以什麼樣貌存在?黑暗中的感官對話,在集體的想像中建造藍屋。

1

《藍屋 Blue House》示意圖-背景,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藍鼻子:此在他方〉以氣味置換空間,透過個人對氣味的想像跳脫出《藍屋》的實體邊界;〈藍身體:水上的精靈之歌〉在有形與無形之間,與所有在《藍屋》相遇的人們創造即興的真實互動,存在即是參與。〈藍意識:融入共眠〉嘴裡含一塊藍屋形體的冰塊,作為睡眠的起始點,在公共空間中,感受身體與建築空間融為一體。〈藍字〉將每個人的身體都視作是一個探測儀,試著用自己作為單位去丈量空間。

    藉由層層堆疊的觀察和連結星群般四散的想像,《藍屋》以純粹的建築語言去實現一個多重閱讀的空間體驗。為超越單一目的性的建築形態,嘗試建立的是一種空間的普遍性(universality) 及多元性(diversity)。兩者看似衝突,卻不相排斥。試圖在空間中探討某種萬物間的同理心(empathy),形塑人與人間更多有形無形的互動,也營造個體氛圍以保有多元性和親密感,將空間的一體性與多重性同時並存。期待結合展期間的公眾活動,邀請觀眾讓空間與身體感知的多重性逐一地被意識與觸發。 

團隊簡介 :

「藍屋 Blue House」是因X-site而相聚,透過於各自領域,建築、結構、藝術、構築、策劃、理論、繪畫到社會實踐等形式,進行不同面向的創作與研究。成員彼此間對建築有著不同的理解,或許在這互相吸引又同時存在相異與矛盾之中,拉扯、思辨、混亂、平衡,會產生有趣的邏輯與生活方式。

▍2022X-site:藍屋
時間|5月21日(六)至7月31日(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創作團隊|藍屋
策劃|孔維傑、張雅筑
設計|張耕嘉、邱嘉盈、洪雋、鄭幃格、、黃凱祺、 李明翰、邱元甫、龔寶稜、林浩雯
視覺|吳致怡
紀錄片|黃彧雒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