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本期專題

不在場的存在: 無垠的道家園林 北美館的「境象」當代

No. 280112/08/25

文/圖 陳朝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評家聯盟副主席)

蔣勳曾在臺大城鄉學報一篇論述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再製中國網師園一角的文章裡,論述中國官家宅第空間是儒學的實踐、而園林的空間思維則是老莊道家「道」的擬化及隱喻;林盛豐在其柏克萊(UC Berkeley)博士論文裡用「境象(mindscape)」來詮釋中國園林思維裡的空間和認知理論到意義性(perception, cognition, and meaning) ;其實這又像極了日本文學家村上春樹的小說作品中獨特的抽象性、意識流、和符號性的語法,用對立、對照卻又一題相關的二元去創造「非現場」的「存在(being)」;像無調性音樂、梵音般地「狀態」、認知情境、或「境象」。

臺北市立美術館自7月1日至9月24日展出「無垠之森」,由簡正怡策展,13位國內外藝術創作者包提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章光和、王湘靈、張紋瑄、簡.金.凱森(Jane Jin Kaisen)、李雅諾(Lee Yanor)、林冠名、麗莎.蕾哈娜(Lisa Reihana)、琵拉.瑪塔-杜邦(Pilar Mata Dupont)、曾御欽、王雅慧(1973-2023)、吳季璁,以攝影、裝置、書寫及複合媒材,探索當代藝術中的「後真相的虛擬/真實」、「中介/邊緣」、「自身/影子」、「意識/潛意識」、「生與死」、「時間與空間」,藉由過道、逢魔時刻、薩滿三個主軸意象,引領觀者尋找貫穿時間、空間與文化領域「之間」的過渡地帶。

1

王雅慧,《問影#1/《問影#2》,2017,微噴輸出於藝術紙並裱於鋁板,120 x 12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策展人融合文學與藝術映射虛實世界曖昧不清的界線,探究社會、文化集體的心理狀態與過渡儀式,是生與死的中介、混沌與清晰的邊界、現實與夢境的夾縫,也是人在面對生離死別,以近似村上春樹具濃厚存在主義色彩的著如《海邊的卡夫卡》《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等境象擬態,領引觀眾走進一座偏僻未知、深不見底的無垠無狀的森林。

物質或空間原型的「狀態」並非純粹「形式的想像」,是包含著感知的體驗、認知及意義性的經驗和記憶;「空間」的存在常被限制於數學及幾何性的意涵,一直到透過抽象論哲學的「形而上學 (metaphysics)」才把她從科學實証的領域中逐漸地解放出來。套用巴舍拉 (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在《空間詩學The Poetics of Space》一書裡的說法:「…空間不在場 (卻存在)的閱讀,喚醒了經驗和空間現場情境的聯結 (Bachelard, 1964)。也就是他在這本書裡所強調的:「空間並非只有填充物的容器,她是人類意識的居所」。

1

章光和,《巫草七味》,2016,數位輸出,78 x 91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巴舍拉說:「我夢想,所以我存在」他試圖從物理科學轉向意識的現象分析,試圖從火、地、氣、水的心理意義去關照創造性思維的形成過程,試圖去聯結知識哲學和想像詩學、聯繫認識論和心靈現象的結構。認識時間和空間真實的方式如果被簡化為形式的客觀性分析,她就無法被「迴盪」出主體性的感動和狀態。換言之,空間強調的不單是形式的客觀性,更是感受的主體性,也是人類主體存在與體驗的充滿意義的地方。

美國藝術家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的作品《無辜者》的創作概念,探索人的生、死、情感,透過不同人物在黑暗的水幕中若隱若現地移動,水與光傾瀉而下的瞬間,引發觀者在錯置的邊界下產生不同的解讀。西澳藝術家琵拉.瑪塔-杜邦(Pilar Mata Dupont)作品《魔山》以一名女子在一座與世隔絕的肺結核療養院探病與治療的過程,在超現實的魔幻異鄉中,孕育了無時間感的場域,歷經感情的曖昧與離散,召喚加里波利戰役與澳洲獨立之歷史記憶,重新思考個人與生存、疾病、性和死亡等問題。

1

比爾‧維歐拉,《無辜者》,2007,雙頻道錄像裝置,111.8 x 91.4 x 10.2 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泰國知名電影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向實驗電影先驅及摯友布魯斯.貝利(Bruce Baillie, 1931-2020)的致敬之作《致布魯斯》,記錄阿比查邦在感染新冠肺炎的痊癒過程中,行走於寧靜無垠的森林光景,生機盎然的自然環境及潺潺流水,與藝術家時而咳嗽的聲音形成對比。阿比查邦為緬懷布魯斯.貝利的實驗精神,模仿層疊的老式幻燈片影像,並以如夢境般光影浮動的運鏡手法,宛若與記憶的幽魂相遇,過渡至生死交錯的邊界。行過無垠之森,我們發現所有的過渡僅是歷程,一如心靈與美學創造的療癒儀式。所有作啟宛若一則則隱喻的恍惚,透過作品引導觀者感受「既不在此」卻「存在」的空間,連結生與死、真實與幻象、現世與彼岸、此處與他處,在無時間意識的中介時空裡,認知自身、並喚醒自我的所在。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