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99114/03/25
文──白斐嵐 (劇評人)
照片提供──活性界面製作
攝影──Ocean Chen Studio 陳書海攝影工作室
劇照攝影|Ocean Chen Studio陳書海攝影工作室。
130分鐘毫無冷場的演出結束,出品人吳筱荔上台和觀眾分享活性界面與刺點創作工坊合作推出這齣戲「沒有什麼深刻意義,只是希望大家難得在劇場好好笑一下」的初衷。這齣戲指的是2012年首演於倫敦、2015年獲奧立佛獎最佳新喜劇肯定、至今於英美累積上千場次的《The Play That Goes Wrong 》,製作單位貼切轉譯為《戲啊!出包惹》。不論原文劇名或中文譯名,開宗明義展現強烈野心,擺明「就是要出包」的態度,不怕觀眾產生心理預期而笑不出來。正面迎戰,堪稱最高級的喜劇。
製作人劇末一番話,多少暗示了臺灣社會對待喜劇的集體潛意識,彷彿特地來到劇場毫無意義地發笑,是該有罪惡感的一件事。畢竟,劇場的「主流」價值是要言之有物、要教化人心、要回應社會議題、要解決人生疑惑。至於「笑」,那是插科打諢的事情。但天知道,人嘛都有反叛心──明知別人就是要你笑,還是笑出來了,這一切是有多麼不容易!
劇照攝影|Ocean Chen Studio陳書海攝影工作室。
開演前,幾名演員在台上整理場景,和觀眾閒話家常。我們就此走進業餘劇團「康樂戲劇社」演出懸疑推理劇《哈佛夏莊園殺人事件》(後簡稱《哈佛夏莊園》)的台前現場。以「出包」為題的戲中戲喜劇作品並不算少,但大都穿梭台前幕後,從排練一路到正式呈現,兩者參照,讓觀眾能更清楚掌握「如何出包」。舉凡臺灣劇場曾多次搬演的麥可.佛萊恩(Michael Frayn)經典喜劇《大家安靜》(Noises Off)、創下票房奇蹟的低成本日本電影《一屍到底》,又或者是從小劇場演到大劇院的臺灣音樂劇《苦魯人生》,皆是循此策略。然而《戲啊!出包惹》就和劇名一樣毫不拖泥帶水,沒從幕後排練開始醞釀、為觀眾建立背景資訊作為暖場,反而直接決戰幕前,讓「戲中戲」同步進行,成為此類作品難得一見的案例。
於是,從文本到表演,我們都可以看見《戲啊!出包惹》如何精準執行戲中戲雙線進行的雙重性:一方面是《哈佛夏莊園》仿效阿嘉莎推理小說的密室殺人案件,另一面當然就是康樂戲劇社好不容易得到機會的盛大公演。此外,所有演員因此也都得在台上執行雙重表演任務,好比調查凶殺案的警探(我所觀看的場次由蕭東意飾演)身兼《哈佛夏莊園》的導演,得同時在場上以「警探」身分掌控場面調度;又或如臨時頂替女主角(意外被擊昏)上場的舞監(許照慈飾),一邊拿著劇本不知所以然地照唸台詞,卻又越演越起勁,和醒轉登台的正牌女主角(陳敬萱飾)拳打腳踢彼此搶戲。
劇照攝影|Ocean Chen Studio陳書海攝影工作室。
《戲啊!出包惹》雙線進行調配的恰到好處,主線謀殺案情節必須要有吸引人看下去的發揮空間,又不能複雜到耗費腦力、難以理解。演員同樣得時不時展露各自本性,還得適時回到角色裡推動主線進行。據《表演藝術雜誌》報導,三位編劇亨利.路易斯(Henry Lewis)、強納森.薩爾(Jonathan Sayer)以及亨利.薛爾德(Henry Shields)同時也是首演版演員,創作此劇時都還是戲劇學校學生。1在三人巧妙編排下,排練場各種常見失誤,比如記錯cue點、對話錯位∕鬼擋牆、拿錯小道具等,彼此串聯發揮最大效果,搭配舞台機關在精準時間點掉落精準位置,亂中有序也亂得有效。重複節奏後另有翻轉,以意想不到擊潰笑點疲乏。
至於臺灣版演出集結23名演員輪番上陣,雖經兩個月共51場演出卻未顯疲態,就算一再重新排列組合也展現十足默契,讓表演維持某種「快要出包」的張力,在在證明劇組與製作團隊是如何費盡心力,讓一切出包得毫不費力。
如果要問:在劇場笑完了還留下什麼?我恐怕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這世上竟有人如此費盡心力要讓你我笑出來,這難道不是最珍貴的事嗎?
1張震洲,〈《The Play That Goes Wrong 戲啊!出包惹》首度授權臺灣中文版演出〉,《表演藝術雜誌》官網限定報導, 2024年11月20日。
活性界面製作 × 刺點創作工坊
《The Play That Goes Wrong 戲啊!出包惹》
時間|2024/11/22-2025/01/19
地點|PLAYground 空總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