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花非花.樹非樹.溢于書畫外的境象: 許雨仁2024回顧展

No. 290113/06/25

文/圖—陳朝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術評論聯盟副主席)

123

《城市》1993,油彩、畫布 96.5x130cm。

我與許雨仁結識多年,90年代初相識除了驚艷他的作品,也開始收藏他的作品;作為研究教學藝術理論及執行當代藝術評論(美語及中文)的專業工作者角色,我認為像許雨仁、林良材等,具有非常獨特創造力及深刻閱讀生活及文明變遷的解構及再結構的臺灣藝術工作者,實應以國家瑰寶加以愛護及協助;他們在藝術創作領域的成就真是前無來者、是絕對高聳的世代地標;此次北美館能以如此完整格局進行許雨仁的回顧展可算真是英雄識英雄。

123

《自畫像 》1996,墨、紙,57x72cm。

展覽自目前至9月8日會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包括1970年代起至今作品,各時期的水墨、油畫、複合媒材、書畫作品以及藝術家個人的手稿、筆記等;許雨仁1951年出生於臺南佳里,1975年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畫組。但他執意走出自己的路,曾師事臺灣現代藝術先驅李仲生為師,他的創作思考深受他的自動性素描書寫的啟發,以及對於藝術理解的啟蒙,除思索自身創作的脈絡,並探索藝術的原創性的究竟。金門服役時適逢八二三砲戰,成長過程中亦置身臺灣初期工業化的高度環境污染浩劫,這些是許雨仁在創作上一直存在作品表相背後隱匿地關注著自然和人生命存有的議題。

123

《太陽落下污藍白花下四個石頭玩著遊戲》1996,油彩、畫布,79x64.5cm。

同時他高度重視作為人之樸實質地,進而熱愛自己的親人、摯友、和同道,亦透過「非形式美學模式」進行「筆觸知感」、「色彩語境」、及「非故事性的敘事」去掌握「意義性」、「哲學性」、及創生「藝術文學性」的自生性機制(autogenous mechanism) 。1979年他在他長期夜襲式大量閱讀類異文化美術作品的美國新聞處舉辦個展後,展開十年內三度往返臺灣、美國的工作與生活,1989年返臺定居,在北京期間也試著和各國創作同道者探索「藝術原創」的種屬結構和原生基因。

123

《土盆仔花稚影開 星星星的光明射 土仔坐等等》1997,油彩、畫布,160x130cm。

回顧展由北美館策展人廖春鈴、林宣君策劃,整合美術館典藏、民間機構與藏家的收藏,展出三百餘件水墨、油畫、複合媒材等系列作品及手稿、速寫,雖然仍有遺珠,但已算是非常全面而完整了。展覽規劃七個子題「從佳里到台北,從台北到紐約」、「雄山大水,誰知多少?」、「立在石堆裡的自畫像」、「不盡的山山水水石石」、「點、生出了斷點斷線」、「墨墨純純,色色生生」及「慢然鬆生」,其來自創作者不同時期的詞句或作品標題,除貼近藝術家的視角與心境,並提點出其創作歷程及各階段的關注的事物及語境,並呈現其探索藝術、人生的回溯及思辯。

123

《粗筆系列之四十五》2007,墨、紙,180x96cm。        

1989年10月許雨仁返台,也許在美有了新的視野很快地展開油畫創作,我是在這個時侯與其邂逅,他有意突破西方油畫概念及加入自身來自斯土斯地斯人及自生機制的遞衍,透過自創地筆觸堆疊的手法,積疊成幽微凝重的畫面觸感肌理而導向知覺性的意義性語境,刻劃切身處境、恐懼、焦慮、與對生命的實踐和體驗;包括所在環境急遽的污染變遷到人與土地的疏離、與自然、樸質既有的斷裂。許雨仁的油畫創作蘊藏著一種探索及態度真實的對自然環境的使命感,同時也是生命意義及原質的謙卑表述。

123

《樹上長著白花》1990,油彩、畫布,130x89.3cm。

1996年許雨仁首次以水墨作品發表個展,迥異於油畫的濃重稠密,他的水墨畫用筆清簡大量留白,題材雖仍與生命經歷、環境變化有極綿密的連結。但水墨筆觸不但沒了皴法、構圖佈局、題字形式、語境結構均不同傳統筆墨規制,他自己開展運筆用墨的嶄新視角,是尋找了筆墨原生質感的知覺暗示,並以之與內在「境象(mindscape)」對話,自生地生產著一種全新的文學性、敘事性藝術語境。他以傳統直式書畫的畫幅創作,筆下的纖細線條,造境寫意,佈局嚴謹,從空間的留白,推展至線條的留白,甚至僅是連續墨點。

123

《立在石堆的自畫像》1989,油彩、畫布,130x97cm。

許雨仁長期以不設色的方式建構墨色筆觸世界,在2010年左右,他的水墨迎來了色彩,傳統水墨、壓克力、油畫等色料都成為不設限的色彩來源,與墨色交織共舞。透過「彩墨」、「彩筆」、「豆腐板」系列作品,及2007、2008年的數件油畫,我們在許雨仁自創的多種繪畫中,見到他的「我對世界的觀看,是先看到色塊,再看到形象、輪廓。透過顏色的知覺感召,才去進行辨識、分析,然後用顏色自生地化成了語境,把內在的境象賦予作品中揮不去的雲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