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33108/09/25
文╱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臺北就是我的無牆博物館;
少了圍牆,臺北這座城市的故事在你身邊流動
臺北五大城市人文生活場域的概念是打破博物館的圍牆,將整座城市視為一座大博物館,透過區域資源整合,從北到南,分別將北投、大稻埕、城北廊帶、萬華艋舺及城南臺大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與街區重新盤點,以社區的方式呈現歷史面貌,展現在地及整體生活環境,落實「整個城市即為臺北人文生活場域」的理念。
北投溫泉人文生活場域:
溫泉、鐵道、綠建築,擁抱大自然的療癒勝地
以捷運新北投站為出發點,可看見周邊有多樣的環境資源:以大屯山系為背景、沿淡水河運與北淡線陸運闢設的交通發展,累積多「點」;而後沿著北投、七星公園周邊藝文設施為主的路徑成「線」,如新北投車站、北投溫泉博物館、北投圖書館、凱達格蘭文化館、梅庭、北投公園露天溫泉、地熱谷、前日軍衛戌醫院北投分院、北投中心新村、北投文物館、普濟寺、臺灣銀行舊宿舍等,透過常民社區的公共參與,期望發展出「面狀」的「北投溫泉人文生活場域」,使「溫泉、觀光、眷村及醫療」公共場域的再造,實現「療、浴、北投」歷史場景。
北投重新引起觀光熱潮,起自於1994年北投國小師生陳情並結合社區居民的奔走,促成1998年10月31日第一座「官民合營」的北投溫泉博物館成立。與此同時,北投地區也逐漸開始重視環境保育議題,如北投溪、北投石、北投纜車;以及一連串的古蹟保存推動,如臺銀舊宿舍、北投穀倉、新北投車站、中心新村、中國製片場等,加上在地組織的積極投入,「以生活環境博物園區作為地方發展的方向」逐漸成為共識。
北投以溫泉為特色,結合在地文史與生態資源,整合當地既有場館、學校社區力量,在今年夏天陸續重現北投特有的懷舊時光: 如存在於日本時代夏季大納涼節慶場景─「北投納涼祭」,還有復刻民國早期車站場景,由曾行駛於淡水線35TP32850型三等普通客車進駐的《我們的車站時光,大家的月台記憶》活動。隨著秋涼風起,走逛體驗溫泉、鐵道等北投獨有風情,真是再適合不過。
大稻埕人文生活場域:
重現舊城傳統節氣在地文化,延續臺灣新文化運動精神
「大稻埕人文生活場域」以「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區」為主要場域,涵蓋範圍包括重慶北路一段以西、忠孝西路二段以北、淡水河以東、民權西路以南的區域。
大稻埕曾經是昔日臺灣走向國際的門戶,萬商雲集,洋行林立,由此區域起始的臺灣現代化思潮和新文化運動,更引領1920年代的臺灣新文化運動風潮。至今,大稻埕仍是南北貨、茶葉、中藥、布匹以及米食的批發集散地。文化局以大稻埕歷史發展脈絡為核心,結合新的展覽方式和詮釋觀點,發展出以「茶」、「戲曲」以及「新文化」為主軸的「大稻埕人文生活場域」。在大稻埕地區設置三處具有「文化指標」意義的亮點館所:包含在臺北少數保留完整的茶文化空間「新芳春茶行」;以「大稻埕戲苑」作為推廣臺灣傳統戲曲的文化堡壘,再現大稻埕「戲窟」的輝煌年代;前身為臺北北警察署的「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大稻埕人文生活場域」將以傳統節氣為軸線,串連大稻埕一年四季的節慶及宗教活動,期許民眾造訪大稻埕除參加各式慶典活動之外,更能藉此認識大稻埕的在地文化及產業特色,體驗舊城區四季不同的生活風貌。
城北廊帶人文生活場域:
老街生態、新興文創、市民與藝術文化交織的美學場景
「城北廊帶人文生活場域」以中山雙連捷運沿線一帶「線形公園」為此區之地標樞紐,場域涵蓋中山北路(東)、承德路(西)、長安西路(南)、民生西路(北)一帶,藉由無牆博物館概念的進駐、誠品地下街與線形公園的串連,加上赤峰街新興的文創小店、獨立人文書店,將匯集為一座城市綠洲文創美學區。
走進城北廊帶百貨林立的繁華條街中,仍隨處可見日治時期(大正、昭和)的歷史建物隱身矗立於條街巷通,像是舊稱「敇使街道」現為精品婚紗業的中山北路旁,俗稱「打鐵街」、現為文創小店隱身的赤峰街,都承載著歲月的痕跡靜訴著城北的風華。如果鑽進巷弄、穿梭各街道間,還能發現許多歷史建物活化的藝文館所:有前身為日治時期專供日本人子弟受教育的「建成小學校」、現為市定古蹟的「臺北當代藝術館」,前美國駐臺北領事館、現為臺北文學電影影展發散地的「臺北之家」,以及由「日式文官宿舍木造建築」轉變成為臺灣舞蹈搖籃地的「蔡瑞月舞蹈研究社」;這些新舊巷道、空間建物共同交織出城北廊帶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街景。
隨著今年下半年以綠色廊帶藝術造景的「線形公園」即將完工,屆時城北區域將串聯各在地元素推出一系列藝文展演:有以中山市場攤商為題,企圖翻轉裝置藝術展思維,讓觀者「不太方便打卡、拍照」的「街大歡囍藝術展」;還有以「數位科技藝術」為主軸,探討人造生命與日新月異的科技如何形塑我們日常的「台北數位藝術節」;以及專為電影愛好者籌劃電影製作祕辛系列講座─「光點藝言堂」,都將在一個充滿綠意、展現著年輕流行、懷舊古樸、兼具創意設計的巷弄條街中準備與你不期而遇。
萬華艋舺人文生活場域:
廟會、陣頭、剝皮寮,臺北草根活力所在
依據臺灣堡圖,地籍上古艋舺街庄的範圍北至忠孝西路,東至中華路一段(臺北城西城牆),西至淡水河-環河南路二段,南至三水街,現代人有時將三水街以南至縱貫鐵路(地下化後變成艋舺大道)也當作艋舺的一部分;因此,「萬華艋舺人文生活場域」在整合地方資源及人文場域形塑的考量後,目前範圍約為萬華全區。
萬華艋舺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今年「萬華艋舺人文生活場域」主場活動主題定為「艋舺拼場 Monga Crossover」─「拼場」指的是傳統建築工匠的「對場作」,為中式建築在建造過程中,兩個相對應的部分由不同的師傅建造,合力完成。雖然在同一建築中會存在兩種風格,也因為競爭性質,增加了建築的精彩度。英文副標題的「Crossover」則是取現代流行演藝界的「跨界」、「競演」、「夢幻共演」之意。兩者加起來,想傳達的便是經典新潮的相互合作、良性刺激。「拼場」既是比拼,又是表演,同時是交流的活動。藉此希望創造艋舺的亮點,帶給參與的民眾驚喜,也讓在地發展有更多可能。「艋舺拼場Monga Crossover」以龍山文創基地為活動主場,邀請5組艋舺在地傳產匠人與新創職人拼場,以靜態展覽搭配現場技藝展演,使產業間互相交流,呈現工匠技藝的傳統與創新理念的延續,並接待來參觀的訪客,透過主人與訪客的互動,進而了解艋舺在地的產業故事及豐沛的文化魅力。此外,還有跨地區的講座、跨世代的音樂會、跨媒介的互動導覽app等一系列教育推廣活動,透過各種「跨界」的能量刺激城區的文化活力。
城南臺大人文生活場域:
融合移民文化、自然生態及獨立精神之水岸文化
「城南臺大人文生活場域」位於新店溪水岸與公館一帶,範圍包含蟾蜍山、寶藏巖、臺北自來水園區、嘉禾新村、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紀州庵文學森林與溫羅汀人文街區,及南門一帶的臺銀前南菜園五棟日式宿舍群、南昌公園、牯嶺街等地。新與舊、都市與自然、主流與次文化在此區融合共榮,形成極具生命力的「城南山水.共聚棲地」。
蟾蜍山聚落,座落於羅斯福路四段119巷內,是早期「公館」地名的起源,因軍事管制,這裡仍保留都市發展的軌跡,包含順著聚落蜿蜒流進臺北市的瑠公圳與古道、完整的生態區、日據時期農試所/蠶改場宿舍群,以及見證中美協防歷史的獨特山城眷村「煥民新村」與充滿人情味的自力營造聚落。一個世紀以來,因其歷史背景及地緣關係,山城容納了包含外省榮民、閩南、客家、原住民等族群在此共同生活,也孕育及吸引許多藝術、文學、影像的創作者來此定居。蟾蜍山聚落於2016年指定登錄為臺北市文化景觀,是臺灣少數極為珍貴,尚有多人居住、「活的」文化資產。10月文化局以蟾蜍山煥民新村為核心,往外延伸至公館唐山書店,進行地域性策展。作為一個時代演進下逐步蛻變成形的山城聚落,透過一系列推廣活動,共同體驗一座以社區為核心的人文生活場域。
延續城南精神,今年範疇延伸至南門一帶,涵納臺銀前南菜園五棟日式宿舍群、南昌公園、牯嶺街等文化歷史據點,透過民眾參與盤點,產出在地文化地圖,10月下旬將舉辦走讀踏查,重新閱讀在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