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歷史專題

以「紙」與「竹」變化出大千世界 108年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糊紙藝師李清榮、張秋山

No. 235108/11/25

文╱圖───本刊編輯室

糊紙藝師李清榮、張秋山
糊紙藝師李清榮、張秋山

「千軍萬馬一張紙,萬丈高樓一支竹」,指的就是「糊紙工藝」。糊紙工藝是一項以竹枝為骨架,再以漿糊黏上各式色紙,做成人偶、動物及各式物品的特殊技藝,俗稱為「紙紮」。糊紙工藝用途有紅白事之分,紅事係指用於寺廟醮事科儀或個別家庭的喜慶活動,白事則為喪俗禮儀所使用,唯因後者之故,使得糊紙往往蒙上一層禁忌色彩。隨著時代變化,糊紙工藝的精雕細琢開始吸引人們以不同角度欣賞,卻也發現這項工藝逐漸沒落及面臨失傳的可能。糊紙藝師李清榮、張秋山,不但雙雙登錄為傳統工藝糊紙保存者,也榮獲今年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

李清榮 遊走傳統與創新之間
李清榮╱用心改良與嘗試各類糊紙技術,被稱為是糊紙界的鬼才
李清榮╱用心改良與嘗試各類糊紙技術,被稱為是糊紙界的鬼才

出身糊紙世家的李清榮師傅,最初學自父親李塗生的糊紙厝技術,旁及紙偶;而後跟隨來自金門的翁文林師傅學習紙偶的紮糊技藝,因喜好人物與獸類的精巧與多變,自此多以製作紙偶為主。加上與大臺北地區的糊紙師傅多有交流,並曾至臺南紙糊行業協助,也觀摩學習人偶與王船的結構與製作方法,因此作品技藝融會各地所長,自他的學藝歷程也可看出他對磨鍊技藝的努力。不只是向紙糊前輩學藝、觀摩同業,最特別的是他也會去鑽研動畫、雕塑等不同專業領域,並從中挖掘各種創新的可能;愛好是打電玩的李師傅,便會在過程中同時仔細觀察電玩動畫裡人物的設計,從臉型到衣服都能啟發他的靈感,將之應用於作品中,創意十足。

問起他獲得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項的肯定時,有何感想?「對父親和師傅有交代了。」他認真思索了一番,隨即又把手指向另一個方向:「其實,那裡還有一位全臺灣年紀最大的糊紙師傅。」李清榮指的是他已九十幾歲、手上仍忙於糊紙工作總不停歇的母親。糊紙,對我們來說也許是技術、是藝術,對李清榮師傅來說,是情感、是日常。

張秋山 傳承百年糊紙工藝
張秋山╱神尊製作是糊紙的大宗
張秋山╱神尊製作是糊紙的大宗

高齡八十歲的張秋山師傅,臺北大龍峒人,是糊紙老店「茂興齋」的負責人,熟識的人多稱呼他為「朝枝」。茂興齋糊紙的技藝傳承可溯及百年前,至今已延續四代並在大臺北地區開枝散葉,如其弟張徐沛於新北市開設的「新興糊紙店」。長年承攬北臺灣地區各大醮事科儀糊紙及靈厝製作,從日治時期大稻埕地區各軒社的社慶樓閣彩壇、到雞籠中元祭的主普壇製作,皆出自茂興齋糊紙店。張秋山特別擅長靈厝(紙厝)製作,隨著時代變化也反映在靈厝的風格上,產生出家屋形、洋樓形、寺廟樓閣形等類型。只是張秋山師傅也提到,以前常有家族合資共製大型靈厝,現已隨著家庭形態變化而減少,加上環保法規及場地限制,大型靈厝可火化的空間也受到影響;近年訂單反而以神尊製作等醮典科儀需求居多。

張秋山一身好手藝是習自父親張通草。張秋山的兒子張忠信吐露,爺爺是位嚴師,「向來只教一次而已,其餘的全憑記憶與摸索,修行在個人,很不容易。」而問起這些作品在完成後、火化前,是否能做到有計畫性的紀錄留存?「都記在腦筋裡。」張秋山微笑著回答。雖然他謙稱只是清閒鍛鍊腦力罷了,我們卻從他看著紙糊作品時的專注眼光,與工作室整齊物料的陳列中,望見其自律與傳統職人的堅持。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