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歷史專題

影像裝置的後現代性:大衛.克拉耶伯的「片刻冥想」

No. 276112/04/28

文/攝影-陳朝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術評論家聯盟副主席)

111

大衛·克拉耶伯,《飛機(最終組裝產線)》(影像截圖),2015-2021,單頻道投影、黑白影像、立體聲。

視覺影像為視覺藝術(visual arts)的主要元素,攝影被認定為藝術創作是1902至1904年間,亞弗雷.史蒂格立玆(Alfred Steiglitz)與艾德華.史丹契(Edward Steichen)在美國第五大道上的「291藝廊」策劃了一個「攝影/分離」展(the Photo-Secession),才將攝影帶領到純藝術的領域。被尊稱為「當代攝影之父」的史蒂格立茲,是把純攝影與畫意攝影美學臍帶切割開來的關鍵人物。在他之前,攝影一直被大眾認為只是個科學的珍奇產物,是他把攝影從「技巧性」轉換到「藝術性」,使攝影開始被歸為藝術領域內,主要在於攝影所生產的影像不只是視覺性美學,轉向意義性、社會性、及哲學性是其關鍵。

數位化後的影像、錄像、動畫、沈浸式擬像、合成影像等使得「影像藝術」成為當代藝術的主流之一,加上呈現方式的多元化、虛擬化、後製化,使得影像藝術的文化邏輯呈現,從傳統的再結構、現代性、後現代性、以至於當代的跨界、跨城的多重拼貼;然而當代視覺影像的創作核心仍在於「感知系統的生產」,用擬化、合成將空間予以再裝置、用聲景(soundscape)將時間植入記憶裝置(temporal installation )、用幻象植入境像裝置(mindscape installation)。

影像的虛擬性不但跨越「物理性」、「空間性」及「時間性」,更具有錯置「歷時性」(diachronic,同一空間的不同時間) 及「共時性」(synchronic,同一時間的不同空間)的擬化能力及認知力再解構;比如沈浸式創作(Immersive Art)為了創造真實的再現、強化了感覺形式,創造「真實的虛擬」替代了身體的經驗,透過科技、AI、大數据演算、網絡…重塑了身體的感覺、知覺、甚至創造了新的意義性。被強化工具性的影像裝置,不但呈現了「可見的豐富度」、更能透過境象的感知經驗,迥盪出不可見、不在場,卻存在的時間、空間、及「片刻冥想」。

###

大衛·克拉耶伯,《野火(觀火冥想)》(影像截圖),2019-2020,單頻道錄像投影、3D動畫、立體聲,彩色影像,24分鐘。

比利時藝術家大衛.克拉耶伯(David Claerbout)自3月31日至6月25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片刻冥想」;具備繪畫背景的克拉耶伯,以其精細的手繪稿為基礎,結合攝影、電影、聲音、數位技術及電腦影像生成(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創作作品不僅止於攝影和電影之間,進而運用動態模擬技術,創造時間的可塑性。他嘗試在事實、知識、視覺發揮作用之前,用歷時性(diachronic)來改變我們感知。他擅長操控影像的靜與動、連續與靜滯及聲音的有無,引發觀者對時間、空間與記憶深入反思,鬆動傳統視覺媒介的界線,並且消除單純的敘事性影像描寫舖陳,而在其視覺畫面中注入多層次的感知張力裝置,試圖啓蒙我們對絕對性的反省、知覺和視覺的「矛盾和並存(conflict & coexistence)」。

&&&

大衛‧克拉耶伯,《巷弄內》(影像截圖),2022,單頻道投影、黑白影像、六聲道環繞音響,15分鐘。

克拉耶伯影像作品具有看似對立卻能共存的特質,例如光之於影、水之於火、祥和之於驚恐、暴力之於寧靜、前景之於背景等對應關係,藉此察覺到事物的相對性。6件自1996年以來的大型錄像作品,搭配系列手繪稿展出,運用展場獨特空間使觀者沉浸於虛實交替的影像及境像場域,感知時間與空間置換的視覺擬畫,提供創造性感知經驗、具有非常強烈的「後現代性」,其強化了意義和事件的關連,更轉化了影像的視覺性,而成就了社會性、哲學性。

《巷弄內》藉二十世紀早期電影常見的街景,投射出社會上市井小民不同想像;《越南,1967年》根據一幅攝於越戰期間的黑白檔案照片呈現一架戰機在被擊落三十三年後的樣貌,山谷中隱約的光影交替落在機身與機翼上,試圖撫慰過去的傷痛。《飛機》,透過極其緩慢的環景效果,以美國芝加哥郊區舊工廠為背景運用虛實混合的表現手法重現飛機棚場景,以相似的舊廠房進行實景拍攝再以3D建模數位技術加入一架全新飛機、支架及守衛。在虛像的空間中擴展感知體驗。

當代藝術的生產可以藉圖象生產多元語意,形成具雕塑性、可認知性的幻象、甚至製造偽真相、和謊言;因此透過影像傳播「價值」可以透過認知的藝術工具被建構;當然,當代藝術的語言形式或稱為工具性的變異是極為顯著的,這與科技鉅量變化及科際跨域整合的影響有很大的關連;因此視覺藝術已經解放了媒材的限制,聲景、數位動畫、VR (虛擬真實、或稱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AR (強化真實,Augmented Reality)…等多元「感覺,perception」形式,並且也運用「知覺,cognition」形式,如參與、互動、沉浸式(immersive)去生產觀賞者的自我認知與互動交流。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