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歷史專題

道之恍惚 莫可名狀: 觀大卷伸嗣的「存在的細語」

No. 246109/10/25

文╱圖───陳朝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評人協會副主席)

道之恍惚 莫可名狀
道之恍惚 莫可名狀

大卷伸嗣是日本當代藝術的指標藝術家之一。1971年出生於日本岐阜,目前居住與工作於日本東京。大卷伸嗣的作品具有極強的哲學性、詩意、與公共性論述,同時其作品能完美地表現出在地主題式的題旨(problematics)、透過作品與展出空間、城市、開啟對話;他同時擅長運用多元媒材、技術、與裝置,營造接近《老子》之「道之恍惚 莫可名狀」的空間詩學與哲學狀態下「存在」(Being) 的物理時空,帶領觀者超越我們直視感官的束縛,又能啟發作品形而上價值觀的意識。在他獨特細膩的美學形式中展露出他對於時間與空間、存在與不在場、既存與消逝的深刻辯証、體會、與實踐,並且蘊以存有及既有社會中的暖意關懷。因此,在作品的哲學語境之外,又介入當代社會、甚或臺灣現況及歷史辯証。

這個大型展覽現正在關渡美術館G101-104展廳展出至十一月,藝術家大卷伸嗣的個展「存在的細語」共有十六件作品,其中《臨界之氣-時空》(Liminal Air Space-Time,2020,布幔、風扇,LED燈,Dimension Variable) 曾在眾多不同城市、不同的空間以「因地制宜」的對話方式呈現;這件作品以布幔為媒介,讓觀眾感受超越重力和時間的關係,在空間流動中透過飄動瞬息萬變的布幔光影,讓觀者超越身體與想像之間的界線,塑造出一個能啟動禪觀或冥想的空間。儘管絹布經由系統程式操控,但隨着其持續搖晃變化,在空氣、燈光、溫度及濕度等都滲進了複雜的平衡。與絹布所在位置周圍的外來因素偶爾相互影響,加上人工控制,產生程式動作上的衝擊變化,再引入非常態的因素,破壞其規律性,從而創造出莫可名狀的恍惚狀態,跳離「物固有形、形固有名」《管子》的單一表述,使得觀者可通過流動瞬息萬千的液態形塑,對存在的脆弱及不確定性提出疑問和多元的想像。

Liminal是最初始、低限、介面的氣息,Liminal Air(臨界氣息)是舞蹈學中的術語「Liminal body」的轉注,原意是舞者藉由身體語言傳達最純粹、初始、低限的語意,是身體藉由流動傳達這舞者內在的感受和冥想,而《臨界之氣-時空》這件作品藉著時間的協和、漸變、及空氣振動流串形成「非固化的雕塑」,透過無形、無狀的「恍惚」去探索更深刻內在的「道、狀態」,去重新感知「被遺忘輪廓」的「莫可名狀」的「存在」。

大卷伸嗣的藝術創作強調自我意識的覺醒,他試圖探索「存在」的徵侯(symptom)形態,而展出的主題:「存在的細語」亦即是他對「存在意識」的覺醒,存在的意識並非來自「笛卡爾」的理性主義,而是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980)的「語之簌」;存在的語意是一種淚撲簌簌的語絮或落語,也就是大卷伸嗣的「細語」。從《臨界之氣-時空》、《迴響 水晶計畫-福爾摩沙》(Echoes Crystallization–Formosa, 2020,色粉、修正液、壓克力板,315×945cm)、《漂浮》(Flotage, 2004-2006, 壓克力板、玻璃、壓克力鏡, 直徑750cm;Flotage-W,2020, 修正液、鏡子、玻璃, 150×150cm)、《無垠》( 2 0 1 7 , 絹印紙本, 由左至右:209×136.5cm, 208.5×130cm, 208.5×125.5cm)等皆在理解或捕捉「無形意識」的存在及可感知化,或証實「不在場的存在」。

「存在」是大卷作品的核心主題,而「臨界的氣」則是他作品的美學工具,而「細語」則是作品的狀態,光在絹絲布幔的風動妙曼是現象,「存在」其實來自「心動」;在這個瞬息萬變、須臾生減的世界,存在是「須彌芥子」,人類面對當今社會的真實、生態、災難的不斷鉅量湧現,「人造了神、又狂妄地成為神」(哈拉瑞,《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然而我們的存在又是如此脆弱;也許是大卷伸嗣「臨界的細語」試圖發出了低嗚,回不去了的人類正試國利用更大的科技能量,不論是有機的生化科技、克隆人、冠狀病毒,或機械人造的AI、AR、VR去虛擬或製造「假真實」,但我們該也許應該再次探索莫可名狀的「存在」意識的主觀真實,並且思索人該如何「被存在」的意義。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