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歷史專題

「說」得好聽才是真功夫! 用Podcast參與藝文生活│第二彈

No. 255110/07/25

文╱Miao(特約撰稿人)
圖╱美食關鍵詞、藝視Art.Market、建築+ Arch Plus、㊣豐田電臺㊣、台東慢波電臺、違章女生lalaland

《美食關鍵詞》主持人Liz高琹雯。
《美食關鍵詞》主持人Liz高琹雯。

對Podcast的重度使用者而言,收聽節目已不只是用於陪伴或背景映襯的白噪音,更是專業領域的深造指南之一。現在Podcast世界裡,有許多專業人士紛紛拿起麥克風,將畢生投注心力研究某個領域的心得分享出來,創造一個又一個知識平臺,讓Podcast變成豐富多樣的資訊集散地。而閱聽者若能在這一大片節目選單中,挑到氣味相投、可以成為下班後自我學習、寄託生活興趣的秘密基地就太好了。以下精選六個「個性派」藝文Podcast,從主題定位的扎實底細到主持人的聲音魅力,都著實「好聽」,歡迎一起「耳濡」目染,大飽耳福。

飲食文化│美食也是一種身分認同 《美食關鍵詞》
《美食關鍵詞》訪問台北晶華酒店晶華軒行政主廚鄔海明。
《美食關鍵詞》訪問台北晶華酒店晶華軒行政主廚鄔海明。

你是美食家嗎?想成為美食家又要具備什麼條件呢?Liz高琹雯,從部落格「美食家的自學之路」開啟飲食書寫。不寫單純的食譜或是食記,她的文章經過邏輯羅織,加入獨到觀點。像是〈難得一餐〉專欄,除了自身品嘗的想法、也將食材產地、運用方式,主廚背景和個性都註記清楚,不會全然附和該餐廳的公關評分。如〈還我香港本色!香港米其林一星餐廳 VEA Restaurant &Lounge〉中,Liz寫到「我猜測Chef Vicky應該會想做更多能代表他這個人的菜,如果他還想追求更高的藝術性,那種人菜合一、噯噯內含光的神采,那麼,這些(高貴食材)都不需要。」她也費心報導國際性美食要聞:2018臺北米其林指南公布典禮,不僅記錄盛會的結果和分析,還拍攝多位星級主廚私下俏皮表情和獲獎反應,讓讀者也能一窺料理界的社交面貌。2018年Liz創辦「Taster美食加」網站,提供專業美食資訊,成為可信度、討論度都極高的飲食文化媒體。Podcast「美食關鍵詞」,就像「Taster美食加」的概念延伸,談論餐飲趨勢,專訪名廚與美食評論者,討論fine dining用餐體驗,並提出與時俱進的飲食思考。每集細心歸納內容的時間軸點與關鍵字,讓聽者一目了然外還可以繼續自力探索。具有法律背景的Liz擅長陳述發問,也能深掘、加乘對美食的絕對狂熱。我們完全相信這是能滿足美食家的Podcast節目,因為它十分「有料」!

藝評│藝術市場的深入淺出 《藝視Art.Market》
《藝視Art.Market》主持人宇正以「藝術市場」 為主題經營Podcast,角度獨到。
《藝視Art.Market》主持人宇正以「藝術市場」 為主題經營Podcast,角度獨到。

談論藝術,除了理論研究、藝術史和創作,還有一塊看似小眾、卻和全球時勢脈動息息相關的「藝術市場」!2020年5月開臺,至今已經突破一百集的「藝視Art.Market」,主持人宇正以過去工作累積的經驗,成立專門談論藝術投資、藝術市場、藝術新聞的媒體平臺,提供買賣入門知識,藝術趨勢,活躍於世界的藝術家和藝術品介紹。藝視與眾不同的特點在於:他不太使用虛華浪漫的藝術語言,而是運用相對客觀的市場數據和實況說明來分享。此外,宇正的聲音辨識度高,其真誠、直言不諱的風格,更是讓人一聽難忘。雖然藝術投資對於一般人來說仍有進入門檻,但綜觀所有投資市場法則,擁有個人觀點和思辯技巧,才是最重要的。這方面,藝視的分析既不藏私也不取巧,讓針對藝術市場的討論更趨透明。藝術本身雖被認定為無價的「出世」產業,藝術市場卻恰恰相反,這也正是藝術投資迷人之處。

建築│邊走邊看邊解構 《建築+ Arch Plus》
《建築+ Arch Plus》主持人柏翔邀請《字型腦補》主持人BBC分享字型對於建築指標設計的重要性。
《建築+ Arch Plus》主持人柏翔邀請《字型腦補》主持人BBC分享字型對於建築指標設計的重要性。

建築人是怎麼看世界的?就讓《建築+》告訴你。學建築出身的方柏翔,一人策畫執行、主持,分享建築圈百態──不管是建築系求學就業的血淚史、建築新手老鳥的經驗分享,或是留學、實習、甚至是跨領域合作,在《建築+》裡都可以聽到。例如在〈新肝報到〉單元中,翔仔積極邀請圈內友人,談談建築產業的幕前幕後;〈慢半拍建築新聞室〉中,則以建築觀點分析時下新聞事件與始末,挑選和空間、設計相關面向切入,讓圈外聽者也很容易讀取建築心法。節目至今曾歷經過一次定位轉型,目前正不斷進化中,近來新加入的單元〈老3說書〉,則穿插了來自「書本」裡的建築觀察,這裡的書本,指的不是建築專書,而可能是小說故事;例如其中有一集以村上春樹《襲擊麵包店》為主題,便透過小說情節帶出1980年日本建築特色與歷史脈絡,讓人陶醉於書籍故事魅力之餘,還順道完成了假想的建築散步。建築學識養成,不僅存在於教室;節目中也特別安排數集,分享翔仔與友人大學時策畫的41天歐洲壯遊,聽著他們以青春姿態向經典建築學習的歷程,令人神往。

社造│返鄉青年的地方創生筆記 《㊣豐田電臺㊣》
《㊣豐田電臺㊣》是「游擊式電台」, 只要氛圍對了,哪裡都可以是錄音室。 圖片為錄音現場實景。
《㊣豐田電臺㊣》是「游擊式電台」, 只要氛圍對了,哪裡都可以是錄音室。 圖片為錄音現場實景。

花蓮壽豐鄉豐田, 有一座「游擊電臺」,不作清新的表面招呼,企圖將真實社區現況放送出來。主持人為暱稱「和煦人」的石姓學弟;因為在日本尾道體驗了地域創生的魅力,想起自己成長的家鄉花蓮,因而返鄉居住;從事社造工作之餘,開設豐田電臺。節目上,有地方熟齡居民錄製的故事集──〈豐田有點熟〉單元,收錄長輩們活了大半輩子、見微知著的人生片段。以及主要探討返鄉生活秘辛與牢騷的〈陶石問路〉。每到此單元,固定來賓則會加入移居花蓮的陶姓學長。曾在都市就學、闖蕩的這對學長學弟,邀請了其他有相似經歷的居民到訪,希望讓歸鄉者初回農村的生澀、過度期的複雜心情,能有更多交流談論的機會。回鄉的理由各有不同,但多數工作累積、人際網絡,都要從零開始建立,過程格外掙扎。像是因照顧父親而回到花蓮的飛碟聯播網太魯閣之音主持人林清盛,曾開玩笑提到地方電臺設備上「一切從簡的錄音室」,和邀訪來賓時,有些受訪者對地方電臺不夠信任的態度,讓人感到挫折,卻燃起鬥志的過程。或是具有原民身分的藝術家偕志語,也在此說出心中對原鄉追尋的斷裂和遺憾。豐田電臺用麥克風讓這些隱性的社會議題找到被關注、被傾聽的機會,不管是世代溝通反差,或是都市鄉村的觀點競合──創造共感、進而同理,就是豐田電臺當前存在的理由。

設計│臺東生活使用手冊 《台東慢波電臺》
《台東慢波電臺》訪問來自都蘭部落的歌手舒米恩。
《台東慢波電臺》訪問來自都蘭部落的歌手舒米恩。

終於,在臺東有了可以盡情對話的虛擬「客廳」。今年5月,台東慢波電臺隨臺東設計中心重新開幕而開臺;特別的是錄音現場就在臺東設計中心內、布置成Outdoor風格的白色帳篷區,也鼓勵聽眾現場入座。很少有Podcast會將錄音區設置於非錄音室的場域,這個半實驗計畫,意在創造雙向互動,彷若臺東小小的「肥皂箱」(soapbox全民演講臺)。節目主題環繞臺東地方新聞、各領域有趣的人事物對訪,像音樂人Suming舒米恩,透過阿米斯音樂節匯聚部落認同;曾在2017年獲「百加得傳世雞尾酒大賽(Bacardi Legacy Cocktail Competition,BLCC)臺港澳地區總決賽前8強的酒吧老闆Johnny,身為返鄉青年的他,大談臺東夜生活與臺東酒吧巡禮。其他還有社造耕耘、農業、公共空間等專家,聊著各種不限於設計、藝文的精彩內容。以慢之名,台東慢波電臺道出臺東眼下發生的活動和城鄉轉化,然後,回歸於人的定錨。把持陪伴、傳遞臺東美好的核心,深入探索,儼然就是另類的臺東生活使用手冊。

性別議題│「正常」的答案並不存在 《違章女生lalaland》

「違章的你/違章的我/安靜的角落/有貓在穿梭」鄭宜農的歌聲輕輕流過;對自認走在社會邊緣的男男女女,溫柔的隱喻都隱藏在影子之中。Podcast《違章女生lalaland》名稱由來是作家李屏瑤的書名《臺北家族,違章女生》。「違章女生」,是因非典型的外貌特徵與生活方式,讓她在成長過程被貼上太多標籤與眼光,「自己就像大家族裡的違章建築」。延續這個概念,為自己冠上「美女作家」頭銜的李屏瑤,和幾乎「每集都出沒」的客座主持人,也是詩人的顏訥,共同獻聲組成「違章女生lalaland」。她們試著探討女性一生被賦予的印象包袱、社會對性別潛在的歧視行為與反思。但請別害怕,這裡很生活化,有書籍、影集推薦,和居家工作時適合聽的歌單分享,偶而還會有同行的專家朋友到訪、談笑。李屏瑤不厭其煩,透過書寫與閱讀,發出對性別議題的質問,並堅定回饋;拍檔顏訥,帶著些許綜藝感的辯答,言談如其文風,小聰明且不帶贅詞地揭示真相崎嶇。愈聽愈會驚訝於兩人觸發的火光、默契滿滿!違章女生lalaland用恰如其分的惡趣味溫馨提醒:「做自己,最重要。」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