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歷史專題

北藝中心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 國內唯一全方位戰力養成 提昇臺灣音樂劇原創作品質量

No. 236108/12/25

文╱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2018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攝影 王弼正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2018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攝影 王弼正

音樂劇是大眾接受度最高的表演藝術類別之一,因演出形式簡單易理解,老少咸宜、雅俗共賞,是通往表演藝術的絕佳入門。近幾年,音樂劇在臺灣大小劇場爆發豐沛的展演量,以驚人的速度成長,除了大量引進的國際節目,臺灣原創作品也有顯著上升。

關於臺灣音樂劇人才的培育工作,過往以民間為主,近年雖有大學開授相關課程,但仍缺乏系統性學習。對此,為厚植臺灣音樂劇的發展,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藝中心)自2016年起,每年辦理「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為國內目前各項音樂劇訓練課程中,面向最廣,且力度最大。

經過4年的發展,目前培訓項目已囊括表演、導演、作曲、編劇、舞蹈等多元面向。課程總時數超過1,000小時,國內外導師共23位,參與學員總計近200人次。在發掘新生代潛力股的同時,也提供國內線上表演工作者再次進修的機會,學員們經過密集培訓後的脫胎換骨,屢屢獲得高度讚賞以及同業的正面迴響。

「劇場是一個綜合藝術,音樂劇更是綜合藝術中的綜合藝術。」北藝中心總監王孟超提到,「人才是藝術創作的重要核心,而音樂劇培養的是全方位表演人才,透過培訓計畫,希望協助表演者接受專業而完整的訓練,並成為國內表演藝術工作者的精進管道,更期盼串連音樂劇各個環節,把臺灣整個音樂劇的環境帶起來。」

2016年,培訓計畫以「表演工作坊」作為開始,課程包括表演能力、聲音與肢體使用技巧、歌曲演唱與角色詮釋等,為學員表演基本功力紮根,進而銜接音樂劇表演更深入的內化與學習。4年培訓人次超過130位,包含許多國內第一線音樂劇演員如張芳瑜、葉文豪、曾志遠等。

「臺灣沒有一個專門的音樂劇系,所以臺灣的演員如果要從事音樂劇表演的話,其實大部分都是靠自己土法煉鋼累積所需要的技巧跟經驗。」資深音樂劇演員葉文豪提到,「參與了3屆培訓,很期待課程,帶給我們不只是外在的表現,更多是內在的思考,如何把舊的自己丟掉,然後接受那個衝擊。」

2017年起,有鑑於國內對於劇本意識的覺醒,創作面的質與量同樣必須被重視,成了一股急迫性的共識,於是增設「創作工作坊」,由音樂創作開始培訓。2018年再增加編劇組,由「瘋戲樂工作室」創辦人王希文與編劇、劇評人吳政翰共同擔任導師,讓音樂與劇本的創作同步交互發生,並且由導師進行創作陪伴,課程兼具訓練與實作,以百老匯的創作邏輯出發,強調中文語境下的延伸與轉化,並打破作詞、作曲為劃分的慣性思考,加強場景和戲的營造,3年來已產出12組劇本及45首音樂創作。

2019年,增開音樂劇導演培訓課程,以表演與導演雙軌並行,更貼近產業實戰,學員包括楊景翔、林孟寰、高天恒、洪千涵、徐宏愷、張剛華等12位中生代導演。另外,除了培訓課程,北藝中心還進一步執行委託創作及媒合演出,例如2018年的學員作品《鬼母病棟三O八》成為北藝中心第一號音樂劇委託創作,於2019年正式售票演出;在媒合學員與民間劇團合作的部分,也已經有與天作之合劇場、瘋戲樂工作室,以及韓國音樂劇團「Art Revolution」等多項合作演出。

每年皆有新突破的「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以多角度的深度培力,持續建構臺灣音樂劇全方位生力軍團人才庫,不僅提升臺灣音樂劇整體實力,也為未來臺灣自製音樂劇的國際輸出建立基礎。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