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歷史專題

感知現場的「識覺」意識

No. 272111/12/23

文/攝影───陳朝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評人協會副主席)

文/攝影───陳朝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評人協會副主席)

感知現場的「識覺」意識

忠泰美術館是國內最試圖在實質的、具體的「空間」裡尋找抽象的、藝術的存在(being)和狀態(state);同時也戮力於如何從無形的、莫可名狀的、跨界域的藝術生產中孕育我們對空間的深刻經驗、感動、和啓發。這次的策展「感知現場」似乎在作為一種階段性的宣言和知識性的「言說(discourse)」,但用的工具不是文字(text),而是「現場(onsite)」和參訪者的「身體感知」和「境象識覺」。

「身體感知」包括身體的「感覺(perception)」、「知覺(cognition)」和存取的「記憶」;「境象識覺」則是透過「感」和「知」的記憶所存取的「境象(mindscape)」和「意識的生產」;在此當下,「存在」起了很大的變化,在「感知」裡是具體而實存的;但在「境象」和「識覺(meaning)」裡,就可能是「不在場的存在」、或「跳躍時間向度的空間現場」。

策展人黃姍姍現任忠泰美術館總監,她說:「感知」,是一種看不見卻真實存在並難以言喻的感受與察覺,超越慣常的文字語言與知識體系。她邀請了藝術家王德瑜與建築師林柏陽,利用美術館既有的空間進行參訪者對空間的感知互動和識覺意識對話,以藝術語彙與空間建築物件建構人類感覺和知覺經驗的現場和裝置性的可變地景,邀請觀眾梭巡其中進行體驗與探索,並企圖以此「現場」召喚出潛藏於每位參訪者各自最自主性的真實感知記憶與純粹的識覺。

空間原型的物質「狀態」並非只是「形式的想像」;空間的存在是一種包含著知覺(cognition)及意義性(meanin g ) 的記憶和生產, 而非僅是感知(perception)的體驗。長久以來「空間」被限制於數學及幾何性的意涵,是被作為一個「空敞」區域(an emptyarea)的指稱,或被延伸作為「等向(isotropic)」、「無限(infinite)」之歐幾里德式(Euclidean)的修飾詞。此種「笛卡爾式」思維的「空間概念(the concept of space)」並非「空間的概念(spatial concept)」,直到哲學的領域透過抽象論的「形而上學(metaphysics)」才把她從科學實証的領域中逐漸地解放出來,不再受制於這些空間的「形式想像」。

藝術家王德瑜的作品一向訴求簡單的概念,她一直嘗試著在極簡的媒材裡探索空間的存在感,並進而思考人於空間裡的存在形式與狀態。她認為「場(field)」佔有實質空間,場的存在含有能量、動量,並形成了一個「空間的狀態」;這個狀態包含了可以用身體感知及存取的狀態物,但其存在卻可能是「在場或不在場」、可能是「實存或境象的」,如同錢鍾書的《寫在人生邊上》所言:「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就可以不用出去;對小偷和情入而言,窗子才是門。」;看了王維畫裡的蝴蝶便知道馬兒剛踏過了花叢。透過感覺、知覺、和記憶,便有了「可存取」的識覺。

建築師林柏陽是專業建築師,關注建築空間中不同尺度、正式與非正式空間裡的生活模式與美學。但是身體存在空間的意識感是如何被生產的?他認為真實的環境裡並不存在感知的基準線,而是個人身體本身及共同經驗的積累。事實上每個人皆不同,包括性別、量體、年齡⋯⋯不只是身體尺度,意識上也有著不同的感知和記憶,去探索並尋找身體存在的意識狀態。即便是一個日常的路徑也會讓人多重理解空間與環境隱喻的方式,中國園林裡有著多重路徑或不同晨昏光影來舖陳園林的境象塑造(mindscape making),所以每次漫遊都會有不同的感知和意象(images)。用最少的空間物件,讓身體去移動和接近多重而無法言說的空間與擬象;不只是要去看、去聞、去聽、去觸、去嚼物件,或甚至去讀、去問、去思辯、去記憶⋯⋯而是進入空間及其狀態中去生產識覺和意義。

作品從空間的異化和軟性的塑體縮放去讓參訪者自己書寫感知經驗,其中佈置隱約的開口及非正式的駐留物件;這個展覽是一個連結觸發各種關係的過程,作品是一個重新認識自己、審視他人與自我空間意義的過程,有新生也有逝去,時間漫長像生活,同時又短暫似生命。在《空間物種》裡,德瑜讀到「我們對空間的感知總是參照著記憶中的另一個空間,而意義總是建立在關係的連結上,而那些連結構成了空間的邊界、也定義了存在。邊界不是事物停止之處,而是事物開始現身的起點。」

空間不單是由形式的客觀性所組成,更是感受的主體性所決定;也就是德波頓(Alain de Botton, 1969-)所主張的:「空間是一種選取、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價值觀」。套用巴舍拉(GastonBachelard,1884-1962)在《空間詩學The Poetics of Space》的說法:「⋯⋯空間不在場(卻存在)的閱讀,喚醒了經驗和空間現場情境的聯結( B a c h e l a r d ,1964)。也就是他在書裡所強調的:「空間並非只有填充物的容器,她是人類意識的居所」。

感知
感知

▍感知現場─建築×藝術跨界展
展期|即日起至2月12日(日),週二至週日10:00-18:00
地點|忠泰美術館(臺北市大安區市民大道三段178號)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