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歷史專題

回到1920 臺北設市百年

No. 247109/11/25

文╱圖───臺北市立文獻館

回到1920 臺北設市百年
回到1920 臺北設市百年

臺北市的設立可追溯至百年前,1920年臺灣總督府推行地方制度改正,始設「臺北市役所」,迄今已滿百年。百年來,臺北市由濱河小城向現代化啟航,經歷輝煌的世紀旅程,在傳統中破格創新,在考驗下蓄積能量,書寫歷史的篇章,破浪而成自由、多元的臺北市。

一座城市的誕生
第1代臺北市役所
第1代臺北市役所

清末臺北設府,臺北逐漸成為全臺政治中心。1895年日本統治臺灣,廢「臺北府」,先後改制為「臺北縣」、「臺北廳」。1920年,臺灣總督府確立全臺「州-郡(市)-街庄」地方行政架構,將全島劃分為5州2廳,臺北市區獨立劃為臺北市,始設「臺北市役所」(即市政府)、新增市尹(市長)一職主管市政,「臺北市」就此誕生,屬於臺北市的歷史正式啟動。

此時臺灣也進入文官總督時期,接受日本新式教育的第一代臺灣知識份子,以臺北為活動中心,開展臺灣史上的人文啟蒙年代,期以人文教化為目標,提升臺灣人民的自尊、自信、自覺,進而向總督府爭取平權自由。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也結束了日本統治時期。戰後國民政府統治臺灣,舊有秩序與文化融入新來的外省族群,然而因長達50年的文化隔閡、行政長官公署紊亂的接收、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民怨積累,終於爆發二二八事件。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國共內戰的兵荒馬亂中轉進臺灣。民族復興、反共復國、美蘇冷戰彼此結合,在教育體系和媒體宣傳下,成為戰後臺北乃至全臺灣社會氛圍與意識形態的基本要素。

1967年,隨著人口突破百萬,臺北自省轄市升格為行政院直轄市。1970年代,臺灣歷經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等險境,臺北市在聯合國顧問指導、都市計畫體制各種觀念與體制的革新,接軌高度經濟發展的時期,政經重心開始向東區轉移。

1987年,臺灣解嚴,臺灣走向以人為本的多元社會。1994年,臺北市政府新大樓完工,臺北市副都心計畫的信義計畫區與東區快速發展,成為臺北首要的中心商務區。歷經20年的市區鐵路地下化、臺北捷運初期路網、公車專用道等,建構首屈一指的都市文明與國際接軌,吸引著海外觀光客、企業、新移民到來。

百年起點:島都‧文明‧初體驗
第2代臺北市役所新廳舍(今行政院),攝於1940年
第2代臺北市役所新廳舍(今行政院),攝於1940年

臺北市於1920年設市後,在鐵道、水道等基礎設施的佈建下,臺北的交通、衛生環境飛速進步,加上教育資源的提升與普及,成為工商發展的豐厚土壤。

1922年,臺北市實施「町名改正」,將過去傳統的「街區」名, 改成日本式的「町」,直到二次大戰結束。如今日的「西門町」,即是目前少數保留「町」字並沿用至今的地名。

日本時期對臺北市進行計畫性的改造,初期著重於近代化基礎建設的興建,尤其是教育設施、公共衛生、郵政電信事業、交通運輸方面,與臺北往後的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發展關係密切,並奠定臺北市「島都」的地位。

1920年代,世界民族自決運動、日本大正民主風潮相繼匯流臺灣島內。臺北做為自由民權與社會主義思潮衝擊的第一線,新一代臺灣青年紛紛投入政治、社會、教育、文學、藝術領域追求理想。然而隨著日本軍事野心的勃發,1937年皇民化運動展開,激起人民與帝國對峙的文化暗潮。

百年漫遊:街町‧建築‧市井DNA
戰後臺北市政府,今當代藝術館
戰後臺北市政府,今當代藝術館

土地上的建築如同細胞,總有以新代舊。日本政府推倒城牆、拆毀清代屋舍,帶來了公園和圓環,建造出使用至今的官廳和道路。

然在日漸繁華之際,戰爭腳步亦逐步逼近。二戰末期,美軍為牽制日本在臺的軍事佈署,陸續向臺灣各地進行空襲。擁有機場、政府機關、軍事機構的「島都」臺北市,於1945年5月31日遭受猛烈轟炸,為臺灣史上最大規模的空襲,造成3,000餘名居民死亡,傷者及無家可歸者達數萬人以上,臺灣總督府、鐵道飯店、總督府圖書館等重要建築幾成廢墟。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百萬軍民自中國大陸湧入,再一次擴充臺北的DNA,飲食、習俗、眷村生活為臺北注入新養份。各項重建工作與人口過剩等問題,更考驗著政府的行政與技術人員。

戰後,政府取自上海租界的經驗,以日本時期「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為中軸線,將南北向街道採用中國省名、東西向道路取自中國城市名稱方式來命名臺北市街,熟悉中國地圖的人,看到「牯嶺街」、「迪化街」、「成都路」、「吉林路」等街道名,即能辨別方位。

臺北市開放的腳步隨著全球化越走越快,成為迎接國際脈動的全臺首站,吸引人們的嚮往,形塑著美好生活的想望。

臺北未來式
柯文哲市長與馬英九、許水德、黃大洲 等歷任市長參觀設市百年特展
柯文哲市長與馬英九、許水德、黃大洲 等歷任市長參觀設市百年特展

2000年後,臺北市民日趨重視都市生活的精神內涵,庶民記憶與歷史接軌、多元族群文化,成為臺北市文化治理的主軸。

臺北市政府於2020年規劃系列活動,其中臺北市立文獻館於西本願寺樹心會館精心打造「世紀旅程—臺北設市百年紀念特展」,透過影像、文獻結合AR互動式科技,串連起臺北市百年間的大眾生活、文化、建設各面向的光影切片,喚起民眾的回憶與共鳴。

2020年10月1日適逢臺北設市100週年紀念日,市府特別邀請許水德、吳伯雄、黃大洲、陳水扁、馬英九、郝龍斌等歷任市長以及現任市長柯文哲,及前議長陳健治、吳碧珠、現任議長陳錦祥,參觀「世紀旅程—臺北設市百年紀念特展」,並於觀展後交流,共同回顧臺北市的蛻變,分享城市的共同記憶。

歷經四代市役所、市政府的變遷以及人口、面積的擴充,一個人口260餘萬人的都市,加入多元豐富的時代養份,成就出充滿層次與多元文化的臺北市。漫步在這個古意與生機並陳的都會,屬於臺北市的旅程時鐘未曾停歇,我們在2020年,寫下臺北設市後的第一個百年。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