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歷史專題

穿越物質與境象的流動與安身: 謝素梅的安棲(NESTED)

No. 228108/04/25

文─陳朝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評人協會副主席)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謝素梅的安棲
謝素梅的安棲

現居盧森堡和巴黎二地,中英混血的盧森堡人謝素梅(Tse,Su-mei),出生於1973年,於2003年代表盧森堡國家館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獲得國家館金獅獎,她的作品以影像、音樂、雕塑、攝影、裝置等形式,捕捉感覺、想法、記憶這類稍縱即逝的瞬間並賦予形體。作品形式極簡而富有力量,且能激發觀者的想像。她的作品不僅體現「當下」,也延伸出「過去」和「未來」的敘事;同時她的作品雖似物質具體、實則是境象(mindscape)、流動、穿越;但卻深植一種安身、安棲、安神的語境。

謝素梅以巡迴展「安棲」之名呈現她長時間所積累的藝術實踐,她在義大利、中國和日本等多個國家旅居停留期間所做的新作也於本次展覽中呈現。本展和專輯畫冊由盧森堡讓大公現代美術館和瑞士阿勞的阿爾高美術館聯合組織策劃,並與上海余德耀美術館(2018.12.18-2019.3.24)和臺北市立美術館共同合作。謝素梅因應各個巡迴點的場地進行「編排」,以主題串聯近期新作、現地製作與精選舊作。透過這樣的作品體系,謝素梅的藝術更加顯露其穿越形式與境象、穿越物質與語境、更穿越了自身和存在的對話;像是對靜觀冥想、對人與礦植物世界之間的關係美學,去探索可能存有的微妙對應和互動。她的藝術作呈現多重時間、音樂、語言、冥想、記憶、存在與自身等主題匯聚題旨(problematics),概念、語境、冥想相互交織,使得展覽就像是一本攤開的故事本:視與聽的瞬間印象和記憶被集合串聯,用境象、主觀、直覺各種不同的方式編織成在空間、人、和物質之間的一張張狀似真實、卻又虛擬境象的跫音與回應的狀態。

2016年作品《安棲》,如同《藏石》系列的裝置元素,作品援用中國古代傳統的「供石」,以過去文人將奇石置於書案,藉其沉思觀想或尋找靈感。它們狀如山巒景觀、或神獸境象,反映出中國哲思中對大自然山水之化合而為一的態度,也是將微觀與宏觀世界穿越相連的媒介。「這多少令人產生幻覺的景象,激起了惰性,超越了感知,有時它似乎立即抓住了詩詞可能的誕生。」(羅傑‧凱窪,《筆記》。)謝素梅將尺寸、顏色各異的礦石球體放置於石灰石的崎嶇孔洞中,以有趣且詩意的手法來把玩。這些球體既如孩童的彈珠,又如宇宙星體。這也是對「如何任由自己被既有的物質形體引導」的思索,以及在成為別的物質形體棲所的過程。這些風貌各異的岩石引人靜觀默察,它們是「發現的藝術」,是觸發對「既已存有」的關注,體現「存在」本身和一切存有,尤其是人類與時間的關係中所蘊藏的迷人魅力。

《某種結構3(柏林舊博物館、法爾內西納莊園、阿德里亞別墅)》
《某種結構3(柏林舊博物館、法爾內西納莊園、阿德里亞別墅)》
《某種結構3(柏林舊博物館、法爾內西納莊園、阿德里亞別墅)》

《某種結構3(柏林舊博物館、法爾內西納莊園、阿德里亞別墅)》,是2015-2017年的作品,這件三頻道錄像作品是與一位水晶球接觸技藝的雜耍表演者共同合作,拍攝地點是歐洲文化歷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的三個場所,分別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柏林舊博物館,文藝復興風格的羅馬法爾內西納莊園室內,以及西元二世紀由哈德良皇帝在提沃利建造的阿德里亞別墅。三部錄像中的水晶

球雜技、輕盈感、移動性,如稜鏡般偏折削弱了輝煌的文化遺產及自其衍生出的藝術指涉意義,意想不到的迷人圖像就此誕生。在這彷彿飄浮在空中的世界裡,從歷史的罩袍中解放的三座紀念碑,再度煥發新的魔力。

她試圖以「象」為形,卻以「意」為境,以「既存(being)」、「印象」、「記憶」為「實( f o rm)」,卻以稍縱即逝的體驗為「意義(meaning)」。

《眩轉人生》
《眩轉人生》
《眩轉人生》

2011年同步聲景作品《眩轉人生》(有聲動力雕塑、黃銅、玻璃、馬達,95x75x75cm,底座121x50x50cm),音樂與吉安卡洛‧弗卡洛合作,試圖還原曼・雷的短片作品《回歸理性》(1923年)中一組仍留存於謝素梅記憶之中的畫面:拍攝於夜晚的遊樂場,鏡頭停留在轉動中的旋轉木馬上的燈。藝術家將這段回憶轉譯成一件雕塑品,為存在於視覺經驗與心理畫面之間、記憶與夢境之間賦予實質形體。作品具現出形象為某個時間的事實,而「眩暈」的記憶卻存在著生命的真實與缺席。

謝素梅是一位專業的大提琴手,音樂成為她作品中重要的元素毫不意外,威尼斯金獅獎也就是因為音樂元素化「象」為「境」而得獎。但音樂並非僅是她創作的題材,而是一股召喚的力量,是幫助她理解或解構既存世界的工具,是她許多作品的核心元素。但更重要的是她的穿越與游移:她解釋「我的作品經常在兩者間游移:一邊是念頭、反思、參照;一邊是更為直觀的東西,最終都會回歸於美和沉靜。」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