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歷史專題

抽象裡的境象: 曲德義的時空曲面 Mindscape in Abstract: CHU TEH-I’s Time, Space, & Universe

No. 242109/06/25

文╱攝影───陳朝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評人協會副主席)

曲德義
曲德義

抽象藝術透過創作者的主觀意識及語意邏輯,進行對現象及物質的內在質地、精神向度、或意義,賦予非物理形式直觀表現的解構和再生產;它具有一種試圖純化、更接近原始狀態、一種非絕對性、非主題、非寫實再表現、破除形式藩籬,是一種創作者內在狀態或對外在現象閱讀內化後的再書寫。

具象藝術是一種形式的再現(representation),其表達或若有變形、重置、或色彩上的重構,基本上是一種笛卡爾式、牛頓邏輯、幾何或數學性結構,但我們對諸多現象的內在感受卻不一定是「形式的客觀性」、而且「感受的主體性」; 換言之, 感知(perception)也許可以是幾何的、物理性的,但知覺(cognition)和識覺(meaning)的意義性傳遞則恐非形式的具象能完成,一種內在的「境象(mindscape)」需要用一種「狀態」去言說、而不僅是形式的描述、或隱喻、或符碼,所以我們需要「抽象性」藝術的方法作為內在「意境」狀態的「迴盪(retentisement) 」是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所說的「本體的存有學(Ontological directe)」;很多的感受、品質的言說,是一種非物質的想像、是非形式的想像、甚或它不是一種單一固化的境況。管子說:「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形式」固化了狀態的無限性、和想像境態的「恍惚性」。所以老子說:「道,莫可名狀」這就是抽象,也就是「道可道、非常道」。「抽象(Abstract)」也許就是能迴盪出主體性的感動和狀態,所以巴舍拉說:「因為我能無限地進行境態的想像及恍惚,所以我更意識到自我本體的存在」;這也就是「抽象的力量」。把握了這個力量去進行抽象藝術的閱讀,我們便能進入賞析者自我及創作者作品的「狀態」、「境象」、和無限的「迴盪」。

曲德義一生至今全心投注抽象藝術,無論在理論、教學、和實踐創作,他皆不斷地實驗和創出,包括絕對主義、抽象表現主義、色域繪畫、冷抽象(或稱幾何抽象,以蒙特里安(Pieter Cornelis Mondrian, 1872-1944)為代表,緣自塞尚、經立體主義、構成主義、新造形主義而發展)、熱抽象(或稱抒情抽象,以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為代表,以高更的藝術理念出發、經野獸派、表現主義而發展)等,透過研究和實踐的方式,創出了「曲氏境象」風格的抽象繪畫。

曲德義的抽象適度地運用了冷熱抽象的對比,去擴張了畫面狀態的對比和張力,並且善用了色域繪畫不涉客體的自我心靈狀態的流放,是抽象表現主義的手法,但曲德義的色域繪畫手法,除了利用大幅畫作逼近你的視野,色塊就如大海或無垠天際吞噬或盈滿你的視野,讓顏色去誘引你的體驗及澎湃的感受,雖然色域繪畫來自康定斯基的繪畫理論及哲學性邏輯,但曲德義突破了幾何性和平面性,利用色彩和液態乳膠的滲透和堆疊,類似海倫.弗蘭肯特爾(Helen Frankenthaler,1928-2011)及莫里斯.路易斯(Morris Louis, 1912-1962)的染色畫,使得視覺空間創造出跳躍性,開拓了多維空間的異質交錯轉換及視野的探索複雜度,挑逗了空間的曲面及時間的穿越,進入了參訪者內在潛意識的迴盪、探索、恍惚、和境象。

《形色與色》(2015,壓克力、麻布,162x195cm)可以作為利用對比、色域繪畫與染色畫的交互運用的例子;《色面並置》(2011,壓克力、麻布,162x260cm)則更強化了幾何性與跳躍性的空間錯異交置;《並置》(2016,五件一組,壓克力、麻布,162x650cm)則是把色域繪畫的效果與冷熱抽象的對比效應並置,實驗性辯證著抽象表現主義的最大化;《黑白與色》(2014,壓克力、麻布,162x195cm)更展現了抽象繪畫背後涵構的不同文化境象,中國文人畫中的境象和空間建構邏輯的不同,也使得同是抽象表現主義的迴盪和探索有了不同的境象、語意、況味、和恍惚。

曲德義除了戮力建構自己的抽象語言,事實上他的文化質地巳然影響了思維的邏輯及哲學性的境象,雖說是「抽象」,實則被一種生物性的文化基因所埋置,但也更需要創作者自我對當代性及文化社會涵溝的探索、批判和辯證;因此,尤其是抽象藝術更是文化、社會、歷史潛質的深層探索及創造性的再生產。曲德義在抽象繪畫的成就說明及辯証了藝術形式在不同的時代和空間的文化境象中,透過創作者的「再生產(renaissance)」呈現著更豐富的「時空曲面」。

▍時空曲面:2020曲德義個展
展期│即日起至8/23(日)
地點│關渡美術館(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