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歷史專題

社子島「元宵夜,弄土地公」

No. 246109/10/25

文╱圖───黃偉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研究助理)

社子島「元宵夜,弄土地公」
社子島「元宵夜,弄土地公」

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元節,民間又稱為元宵節。在漢人的觀念裡,元宵節代表新春的結束,之後人人都要恢復士農工商,直到下個新年到來。這一天,全臺灣各地多有大小不一的慶典,在北北基地區,除了元宵節的燈會之外,迎神遊街的習俗,也是十分盛行。

目前考察較早之文獻資料,1898年《臺灣時報》所刊載的〈基隆竹枝詞〉這樣描述:「上元佳節鬧奇觀,趙師廻鑾闔境歡;爆竹堆中同踴躍,人叢幻出百玄壇。『正月十五日,各無賴奉趙元帥神像巡遊街市,所在商店皆備爆竹數箱,紛擲神坐,聲如雷動、烟熖迷天,各無賴跳舞於火光中,遍身如漆,否則各無賴皆椰榆之。蓋以是卜該店商業之盛衰興替。』」

這個習俗有「擲佛」、「燒佛」、「弄玄壇(或土地公)」等多種稱呼,據報導可知所謂「弄玄壇」的習俗已流傳百年,與今日的「弄土地公」並無太大差別。這樣的民間習俗常被視為陋習,但在21世紀的臺北市,仍能在士林、北投、以及內湖的元宵夜裡,看見一群男子,赤裸上身,抬著土地公穿梭在火光煙硝裡,代表這個習俗活動仍受群眾喜好流傳至今。

士林社子島地區三面環水,是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所形成的沖積平原,居民以農漁為生,農業的土地公與護祐航運平安的水仙尊王成為社子島最主要的兩個信仰。每年的元宵節,社子島的中窟、塭寮、戲台口(中圈)港墘仔(下竹圍)、坤天亭、溪沙尾等地區皆有舉辦弄土地公的祭典,其中以前述四個聚落的規模最大。四角頭的土地公乘車遶境四角頭聚落,會受邀到各地商家巡視,商家會準備鞭炮炸土地公,之後進入店內祈福。下午返回社子島,聘請戲班演戲、準備供品祭拜土地公,晚上六點開始在福安里境內徒步遶境,所到之處受到大量的鞭炮轟炸,鞭炮震耳欲聾、火光四射,頭戴斗笠,僅穿著短褲的轎夫顯得更加勇氣十足及信仰虔誠。

除了刺激的炮炸土地公之外,社區也舉辦著提燈遊行,社區各商店會準備禮物,贈送給提燈遊行的兒童,稱為「賞鼓仔燈」(又稱賞蠟燭),此習俗是早年元宵節時商店會高掛燈籠迎接居民,如果有小朋友「說好話」就能領取蠟燭,象徵「賞蠟燭」,有「添丁」之意。現則因為蠟燭已不實用改以文具或點心作為替代,仍保留原有的意義。

近年來,由於社區將原本各聚落獨立舉辦的弄土地公祭典加以協調整合,再引入社區營造以及宣傳,使得活動更為熱鬧,參與者也一年一年增加,使得弄土地公獲得更多的關注,也更強化了社區居民對於民俗本身更強的向心力。社子島弄土地公的民俗,108年由本市無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決議列冊追蹤。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