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歷史專題

2019臺北藝術節 來自策展人的一封邀請信

No. 228108/04/25

文╱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臺北藝術節
臺北藝術節

我來自新加坡,過去12年長居泰國曼谷,接下臺北藝術節策展人職務後,才搬到臺灣來居住。這也是我時隔10年後,再度踏上這個美麗島嶼的土地。

對我而言,臺北除了東亞城市該有的熟悉度與便利性外,更有著多數東亞城市少見的自由與開放氛圍。最讓我感到驚豔的是:生活在當中的人們,總有著無限的創意與能量,發散在這個城市的每個角落。無論是食物的創意結合、如同臺灣社會縮影的臺北車站,在那有街舞練習、有新住民聚會、有誠品、有按摩區⋯是一個很奇妙的聚合地。也許對臺北人而言是很一般的事,但即便已經在臺灣生活了第3年,這個地方仍常常帶給我驚喜,更因此愛上這裡的多元與活力。

我策展的習慣是透過自身對當地的觀察與接觸取得第一手體驗,再以此作根基為發展概念,期待這樣的發展能回歸到:是什麼造就了這個城市與居民?因為有著這樣的出發點,我希望設計出來的藝術節是一個更具公眾參與度的活動,而不單是節目匯演的平臺,讓它是真正屬於社會大眾的「臺北」藝術節。

基於這樣的理念與想法,在去年我與臺北藝術節第一年的合作中,以「ASSEMBLY為了____在一起」為名,呈現出一個勇於實驗、多元的當代藝術節;打破了許多人對觀看演出只是坐在觀眾席中靜靜觀賞的認知,翻轉觀眾作為純觀賞者習慣,開啟與藝術家一同實驗、多方位互動與多層次的參與,共同創造經歷並完成一場演出。觀眾們的反應也很有趣,有些人樂於且積極地參與其中,有些人坐立難安頻頻看錶等待著終場的到來。但,這就是表演藝術的魅力所在,如同台上的演出者,會因為每一場演出現場臨時狀況而有不同的呈現;而在這些演出中觀眾的反應與互動深入程度造就出每個人獨一無二的觀演體驗。

延續去年以Assembly群聚為主題,呈現「共生」的反思與「在一起」的行動,今年的藝術節將以「I (do not) Belong To You 我們(沒)有認同」為議題,以藝術家的作品為媒介,進一步探究個體「如何」群聚一起,使用什麼操作方式與作法,與藝術家一同思考藝術實踐與社會的關係是什麼?這也是目前在國際上大家對未來藝術的一個主要的討論:「雖然我們不同,但我們如何在一起?」這是當代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面對的問題之一,透過這個議題,藉由藝術的實踐,帶出彼此間共同認同的理念,提出實現共享社會的可能性和選擇。同時也從中發掘如何將藝術作品從藝術家(一般被視為「作品的掌控者」的人)個人想像,轉變為與觀眾的互動模式,一同完成一個共同的目標:打造一個共享開放的未來社會。透過這個概念期許能把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擴散,將其中的價值觀點

培養出共同創作的精神。所以我持續朝這方向發展去把它介紹給臺北市的觀眾。

看到這,也許你會想,這樣的藝術呈現與我有什麼關係?我又為什麼需要花錢去看這樣的演出呢?如果你正在思考這個問題,強烈建議你,一定要來親自參與這場盛會,找尋答案,相信你會有許多不同的發現。更何況這樣有趣又獨特的節慶活動,當然要一起來「逗鬧熱」(台語),期待能有你的加入,一同打造屬於你我的臺北藝術節。

至於演出內容,請容我保留一點神祕感,6月時再好好地與各位介紹。

2019臺北藝術節
活動時間│8/3(六)-9/8(日)
5/28(二)12:00 正式啟售
5/28(二)-7/1(一) 早鳥優惠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