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歷史專題

活力創意顛覆城市的 臺北藝穗節

No. 226108/02/24

文、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2018臺北藝穗節演出節目/高詠婕《戀戀紅塵》
2018臺北藝穗節演出節目/高詠婕《戀戀紅塵》

「藝穗」?這個有點陌生的詞,是什麼意思呢?「藝術」我們很熟悉,那「藝穗」的概念是什麼呢?跟藝術有什麼關聯嗎?一切都要從1947年的愛丁堡藝術節開始說起。

邊緣藝術節與藝穗節
2018臺北藝穗節演出節目/下一站舞蹈地圖《粉墨如夢》
2018臺北藝穗節演出節目/下一站舞蹈地圖《粉墨如夢》

二次大戰後歐洲百廢待舉,為歡慶富饒的藝文傳統,第一屆愛丁堡國際藝術節(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於1947年舉辦。當城市的主要場館輪番上演藝術節節目時,八個未獲邀請的劇團在同一時間於其他小型或另類場地逕自演出,趁勢向大批因藝術節而來的觀眾展示自己的作品。當時他們自稱「藝術節添加物」(Festival Adjuncts),也被認為是「半官方藝術節」。「fringe」一詞於隔年出現,記者兼劇作家Robert Kemp在《愛丁堡晚報》以「官方藝術節的邊緣」(Round the fringe of official Festival drama……)描述這些劇團作品,被視為「愛丁堡藝穗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命名的起源,又叫做邊緣藝術節。有些華語地區截取fringe這個單字的另一個意思:稻穗,象徵藝術應當打破邊界,如稻穗一般恣意地生長,結滿創造的果實。

這八個劇團的作為定義了「藝穗節」的二大特質:無須官方邀請即可演出,利用非慣常的表演空間。參與藝穗節的團體逐年遞增,促成「愛丁堡藝穗協會」(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 Society)於1958年成形。作為愛丁堡藝穗節的籌辦組織,奠定「不審查節目」的基本原則。愛丁堡藝穗節在2017年迎來七十週年慶,也意味著邊緣非主流、自由自主的「藝穗精神」問世七十餘年了。

據「全球藝穗平台」(World Fringe)統計,目前全球累計有超過二百個藝穗節,好玩的是:藝穗傳遞的是精神,而非規則或規範。即便有這麼多城市舉辦自己的藝穗節,但沒有任何一個藝穗節是一模一樣的。相承的精神是對於獨立藝術家和藝術社群的支持,也各依當地風土民情的不同,擁有自己的節慶在地樣貌。

當藝穗節來到臺北
2018臺北藝穗節演出節目/90製作《限時動態》
2018臺北藝穗節演出節目/90製作《限時動態》

「像臺北藝穗節這樣的公辦藝術節,絕無僅有,一個素人想來唱歌就來唱歌,一個團隊想來表演就表演,真的集合式的藝術節,各式各樣團隊都可被包容在這節慶中。」

—2014-2017臺北藝穗節協同策展人 林欣怡

臺北藝穗節為臺北市政府自2008年開展的藝術節慶計畫之一。以「自由不設限」的精神,提供藝術家免費演出空間,讓剛起步、尚未有太多資源的創作者擁有發表作品的舞臺。在中小型正規表演空間相對不足的台灣,我們重新思考表演與生活場域間的關係。於是,河面上的遊艇、廟宇、畫廊、旅館、游泳池、咖啡店、古蹟、理髮店,甚至天橋,搖身一變成為表演空間。都市地景、人與生活,交錯形塑出不凡而美麗的日常風景。

在臺北藝穗節發現新興藝術家、新觀點、新嘗試。8/18-9/8一同來場雲霄飛車般的夏季藝術之旅。

2019臺北藝穗節
演出報名:3/12(二)-4/3(三)
8/18(日)開幕活動;8/24(六)-9/08(日)正式演出。
更多資訊請詳臺北藝穗節官網。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