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歷史專題

110年臺北市傑出演藝團隊 走過疫情時代 開啟表演藝術新型態

No. 252110/04/25

文╱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110年臺北市傑出演藝團隊 走過疫情時代 開啟表演藝術新型態
110年臺北市傑出演藝團隊 走過疫情時代 開啟表演藝術新型態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傑出演藝團隊獎勵徵選計畫今年持續以團隊「演出製作」及「國際交流計畫」作為評選重點,選出「大身體製造」、「小事製作」、「楊景翔演劇團」、「曉劇場」四團隊。「楊景翔演劇團」自108年起連續三年獲選傑團,「曉劇場」則是自109年加入的夥伴,兩團隊皆已發展出穩定營運及製作的能力,且在表演藝術推廣及人才培育有亮眼成績;曾參與愛丁堡藝穗節的「大身體製造」曾獲選為108年臺北傑團,在國際交流有豐富經驗;今年加入的新夥伴「小事製作」將嘗試表演藝術數位化體驗。

楊景翔演劇團創立於2013年,以「透析時代氣氛,紀錄當代現象」為目標,積極以當代社會現象、科技寓言、都會喜劇為主題創作,嘗試搭起觀眾與戲劇的經驗橋樑。團長楊景翔於2013年編導創團作《在日出之前說早安》,發表於兩廳院新點子劇展;2015年《明年,或者明天見》,創下水源劇場連續3周14場次完售紀錄;2019年《單身租隊友》獲得兩廳院售票系統當年度中型劇場演出售票冠軍。去年(2020)受臺灣國際藝術節委託再製的《我為你押韻─情歌Revival》因疫情於首演當日決定取消,今年將重新登上戲劇院舞台,新編創內容將帶給觀眾耳目一新與趣味。

曉劇場成立於2006年,迄今已15年,持續以文學改編、社會議題等主題進行創作。曉劇場善於結合國內外藝術資源及萬華在地特色進行實驗創作,去年首度與日籍藝術家我妻惠美子發表臺日共創製作《潮來之音》,揉合了近年曉劇場鍾伯淵導演的演員身體訓練表現,表演藝術評論家于善綠好評「透過田野調查、創作筆記、臺日藝術家的創作對話、演員身體風格化的訓練等,沉潛

蓄積了三年左右的創作能量,蘊藉而發,不溫不火,恰到好處。」今年將續請我妻惠美子共同進行《潮來之音二部曲》的前期創作。在疫情限制國際邊界的時代下,曉劇場積極與國際藝術家合作,也正積極與香港、泰國、日本與韓國洽談未來《潮來之音》巡演及製作計畫。

大身體製造成立於2015年,以日常生活為元素,「從身體裡挖掘日常,從日常裡探索文化」為創作核心理念,創作媒材多元,將表演藝術創新及推廣作為經營目標。大身體製造今年計畫創建「大身體製造藝術基地」,肩負創作發展與藝術推廣目的,期待可成為資源共享與交換的藝術平台。另外,舞團持續進行創作展演,發表攜帶式演出《悲劇的扮家家酒》移動劇場,期透過在戶外可即時進行演出之方式,推廣表演藝術,也將在疫情時代重新定義「劇場」的意義。

首度入選為臺北傑出演藝團隊的小事製作成立於2014年,致力於舞蹈的探索、教育及推廣。2018年,小事成功啟動臺灣第一個表演藝術團體發起的群眾訂閱集資計畫「週一學校:一起打造屬於每個人的舞蹈平台吧!」,開創表演藝術共學工作坊,在華山新生橋邀請各領域藝術家共同激盪,並開放所有人參與,使街頭舞蹈教室成為民眾生活一部分。小事製作於2018年受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季臺灣舞蹈平台委託之作品《五虎將Fighters》榮獲2020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的四個獲選團隊之一,今年《五虎將Fighters》將進行「表演藝術數位典藏實驗計劃」,辦理公開演出、VR化體驗等數位化嘗試,突破因疫情影響實體演出之限制。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