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歷史專題

不在場空間的存在: 林良材雕塑及繪畫的當代性

No. 286113/02/25

文、圖∕陳朝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術評論聯盟副主席)

林良材1947年生臺灣彰化縣二林鎮,1971年國立藝專美術科西畫組畢業,1984年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美術系,1985年轉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雕塑系,1989年比利時皇家藝術學院雕塑系畢業。我在1993年彩田藝術空間「經涂九軌」的展覽中首次看到他的作品並寫了一篇短文,嗣後1994年在臺北愛力根畫廊的個展中以「永恆的瞬間―粹練眾生」為主題為他寫了第一篇的長文論述。從此與之交往、對話、分享、及探查其作品的生產達30年,並且溶入其家庭近身參與,珍視守護著這位臺灣近代最獨特而偉大的藝術家。

123

原住民系列   2005   壓克力    H130x162cm (100F)。
 

他的雕塑作品極為不同,他不以量體去書寫造形,而是以極簡而幾近殘缺的、局部的精鍊錘擊之片狀曲面、拓樸地去塑造其不在場空間的存在,其實體質量和結構力道乃透過更大的知覺性認知(而非僅視覺性的感知形式)及意義性的感知隱喻的生產,其中有著極深刻的哲學性意涵;以目前在99度藝術中心「林良材創作個展—淨。靜。境」中包括了雕塑及繪畫的作品中,數量並不算多,但可以在這個展覽賞析中,同時閱讀林良材在不同的媒材中相互辯証著作品對時間和空間的獨特詮釋和信仰堅持。

以此次展出2021年作品《行走系列》(鐵H46x38.5cm) 的作品為例,藝術家僅以左腳前沿、右腳中空、及兩小片凜立的軀幹側面,卻撐起了壯碩而極強力道的站姿,甚至我們可以去感受到整個量體的堅實屹立及無窮變化的動勢;這就是林良材典型的雕塑作品,極簡、又充滿瞬間可爆發的力量動勢,在空間量體上有諸多「不在場」地「存在著」。如同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 於1927年發表的《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中「瞬間」的「存有」在於「時間與意義」的存在;或者是尚.保羅.沙特 (Jean-Paul Sartre, 1905-1980) 在1943年發表的《存在與虛無Being and Nothingness》 討論「真實」的「存在」不在於「物」,而在於認識論中的「意義」。

123

生之舞曲  2021  鐵   H75x55cm
 

萬物皆是瞬間,芽長了仍是虛無,但「意識」「不在場春天」的來臨賦予了芽長了存有的真實;「空間不在場的存在」喚醒了境象(mindscape) 和意識存有的聯結;人們習慣用量體和感知(perception) 經驗去驗知「真實」,但「存在」是一種「狀態」(真實並非僅存在於可見的形體) ,作品能喚醒不在場空間的真實是藝術的「當代性」特微。《生之舞曲》(2021,鐵H75x55cm) 也同樣展現了「不在場空間」的存在及「時間」動勢的無窮想像。

123

芭蕾舞者Ballerina   2016  鐵    H164x38x33cm
 

亞里斯多德學派的傳統 ( the Aristotelian tradition ) 基本上是把「時間」和「空間」作為定位分類感知經驗的二元結構,並且透過簡化的實証邏輯系統化了身體經驗及其知覺系統的「形式意識 (sense data)」,因此透過此種「笛卡爾式」(the thinking of Descartes)思維的邏輯,「空間」被絕對化 (the realm of the absolute)了,也支配了人的身體和知覺經驗。此種思維是的「實體空間概念 (the concept of space)」並非「真實空間的認知 (comprehensive spatial thought)」,直到哲學的領域抽象論的「形而上學 (metaphysics)」才從科學實証的領域中逐漸地解放出來,不再受制於絕對空間的「形式限制」。

同樣地,林良材的繪畫作品《原住民系列I》(2005壓克力 H130x162cm,100F) 及《原住民系列II》(2005壓克力H72.5x91cm,30F) 也運用了同樣的企圖,特別是和用了「時間」的動勢賦予了形式「狀態」的多重想像;特別是在再詮釋與書寫文化現象時,因為若我們用形式把狀態固化了,現象就無從被想像了。管子言:「物固有形、形固有名」,自然之「道」是一種狀態的存有,是量子力學中波粒二象的平行世界。

123

原住民系列   2005  壓克力  H72.5x91cm (30F)
 

雖然「康德的空間 (Kantian space)」仍然保有數學幾何的相關性、雖然仍具有描述現象知識的工具性,但卻清楚地區分了包括「時間」和「空間」認識論的實証性,同時存在著兩者在本體論的先驗領域,也就說明了意識的「先驗性」和「自主性」」。林良材的作品,特別是雕塑具有此種強烈的的結構意識。

套用巴舍拉 (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 在《空間詩學 The Poetics of Space》一書裡的說法:「…空間不在場(卻存在)的閱讀,喚醒了經驗和空間現場情境的聯結(Bachelard, 1964)。他說:「我夢想,所以我存在」試圖從物理科學轉向意識的現象分析,試圖從火、地、氣、水的心理意義去關照創造性思維的形成過程,試圖去聯結知識哲學和想像詩學、聯繫認識論和心靈現象的結構。是空間自身的動力、存有的一種「迴盪 (retentissement)」巴舍拉稱之為「本體的存有學(ontological directe)」其實接近我們東方所提及的「狀態」、「道」(非單一、絕對的真實)、和「恍惚」(無限想像可能的境象)。

1213

馬系列   2012   鐵    H 74 X M 76 x 41cm
 

2024林良材創作個展—淨。靜。境
展期|即日起至03/30(六)
           週二至週六11:00-18:30
地點|S7美術館(臺北市北投區承德路七段286號1樓)

99度藝術中心 Facebook
https://99dac.com/exhibition-detail.php?id=195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