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本期專題

多重視角下的歷史重構與自我探索——評《女王的名字》

No. 301114/05/25

文——張又升 (表演藝術與加密藝術評論人)
照片提供——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攝影——Kris Kang

本期「快遞藝評」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針對近期臺灣藝術類藝文活動,提出專業評論,讓讀者看見台灣表演藝術多面向議與探索。

1

  

如果歷史上的重要名諱都已成為一座墓碑,那麼地底下必然深埋了許多通道;它們代表了各種身分與關係,通往四方、穿越往來,共構了後世難以復現的生命。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的新作《女王的名字》,是近期臺灣劇場大膽而新鮮的嘗試之一。導演王嘉明再次用他擅長的靈活風格,與魏海敏、溫宇航、徐堰鈴、林家麒、戴立吾、呂家男等技藝精湛的演出者,一起打造一齣融合歷史和想像的精采好戲。

作品分上下半場,表現手法截然不同。上半場從慈禧太后的西逃事件開始,讓觀眾直接進入她的個人內心世界,在真實和記憶互滲的過程中,細膩呈現權力和情感的掙扎。下半場則跳脫出來,以各種不同角色的觀點看待這段歷史;角色不停轉換之餘,還融入現代元素,如倒地的義民爬起,轉身變成失智老人們在安養院開起聖誕派對,再次演起宮廷戲碼─沒想到善於照顧人的小李子李蓮英正是安養院長!上半場注重心理細節的描繪,節奏相對悠緩,觀眾得以深入體會慈禧的困境。下半場節奏明快,頻繁的角色與場景轉換,以及輕鬆幽默的對白與鋪陳方式,都使我們深浸其中。強烈的對比既提高了看戲的趣味性,也強調歷史事件在不同視角下的多元性。

1

    

魏海敏在這部作品中無疑是關鍵的靈魂人物。她不僅進入慈禧、慈安、光緒、珍妃等角色,扮演起義民媽媽時,動人的表現更為全戲增添了好幾分人情味和草根味。其他演員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溫宇航變換角色,從皇帝、顧命大臣、太監到操著河南口音的袁將軍,甚至還在舞台上秀起廚藝,拉近跟觀眾的距離。徐堰鈴飾演的小李子和年幼皇帝,則特別可愛討喜。每位演員都成功為角色注入生命力,不僅豐富了劇情的層次,也讓我們跟隨角色的流變,見證了作品的可看性與感染力。

1

    

服裝和音樂相當亮眼。服裝設計融合傳統元素與現代流行,細節充滿創意,讓人眼睛一亮。音樂設計則將京崑戲曲和現代音樂結合,使不同年齡與背景的觀眾都能尋得共鳴。舞台與燈光設計也頗吸睛。空間變化多端,燈光恰到好處,精準表達出角色內心的矛盾與擺盪。開場時,鐵軌和火車聲搭配慢慢垂下的佈景,烘托了慈禧坐困愁城的不安;尾聲,佈景再度升起,彷彿解開了這位女王一生的枷鎖,形成強烈的前後對比,讓人回味再三。

 

觀眾反應值得一提。首演當天,現場觀眾的年齡層次豐富,不少觀眾明顯衝著魏海敏而來,但透過這場表演,他們也認識了其他優秀的演員。特別是一些平時較習慣傳統戲曲的觀眾,或許對現代劇場的表現形式感到困惑,但隨著演出進行,逐漸融入劇情,甚至在後半場的角色轉換過程中發出驚訝又興奮的反應。這種觀劇過程的驚喜與轉變,再次呼應作品本身所要表達的:多重視角下,我們對人事物的理解,總能發現新的可能性。

1

   

《女王的名字》不只追求表面的創新,而是深入探討歷史、權力和性別議題。透過眾多演員搬演眾多版本的慈禧,傳統敘事的單一中心被質疑和解構,歷史終究是複數觀點的交會。演出時間較長,可能讓部分年長和不熟悉劇場表現的觀眾稍覺吃力,角色轉換得也快,有時情感的堆疊不夠深厚。但整體來說,它用戲劇的方式引發我們重新思考自我與社會的連結。國之女王,竟難以成為自身命運的主宰。走出戲曲中心後,我們可能會發現自己不只看了一場戲,更是重新思考了複雜的人生。

1

   

《女王的名字》

演出|魏海敏×王嘉明《女王的名字》

時間|04/11至04/13

地點|臺灣戲劇中心大表演廳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