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01114/05/25
文/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主視覺。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之第12屆「X-site計畫」於5月3日正式開展,2025 X-site計畫聚焦於永續發展,鼓勵團隊從創作主題至製作工法納入綠色減碳規劃,實踐循環思維的永續行動,為廣場注入兼具創新與環境意識的能量。
隨著都市熱島效應逐年加劇,高溫以悄無聲息的方式滲入日常,影響人們在公共場域中的移動與停留路徑,隨著體感適應的極限,人的行動亦逐步發生著變化。面對這樣的環境挑戰,由高偉恩與譚宇宏於2024年組成的「表層工作室」以《毛孔城市-佔領計畫》為題,打造融合藝術與地景的實驗場域,回應熱島議題。團隊跨足建築藝術、工業設計、城市議題及永續環保等領域,嘗試在建築與環境之間尋求可親性的邊界,並思索氣候變遷對城市與人類生活所帶來的影響,提出調節公共空間與環境的溫度差異,並重新定義現代人與城市之間的互動關係。
「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日間場景圖。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表層工作室」,《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外觀圖。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毛孔城市-佔領計畫》將 「佔領」 拆解為三個層次:鋪面質變、毛孔介入及微氣候。團隊以人體基本的散熱機制擬態於地表,藉由大範圍的擴張網隱喻表層皮膚,再佈滿142座象徵性的「毛孔」裝置,透過噴霧模擬人體流汗散熱的過程,為灼熱地表釋放蓄積熱能。從實體裝置到無形的水霧、空氣和光影,營造出具有「呼吸感」的微氣候場域,水霧輕觸肌膚,微涼感隨即擴散,緩解熱氣滯留並改變廣場溫度,喚醒觀眾對城市熱環境的感知與共存關係的反思。
此外,本計畫有別於過往X-site著重在單一建築量體或物件的形式,嘗試利用小型物件構成的大尺度格網系統,創造出有密度、有節奏的空間經驗。當觀者行走在其上時,能感受到地坪彈性起伏的變化,亦透過擴張網孔洞隱約感知,在不同尺度下建立身體與場域之間的親密關係。同時。噴霧裝置採用工業與消費者回收鋁材,並以模組化的形式運用3D列印模具鑄造,藉此減少耗材對於環境的負荷與提升在地回收材料利用率,建構出友善環境的循環關係。
「表層工作室」團隊合影,(左)高偉恩、(右)譚宇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北美館於展期間推出一系列以身體的「清熱解毒」與感官的「修復療癒」為核心之公眾活動,由「聲音作為氣候之耳」、「身體作為氣候感知器」兩個面向出發,透過聲響、瑜伽、冥想練習、草藥調理工作坊的感知實踐,身體對城市氣候變遷的感知練習,邀請觀眾重新開啟自身與城市及氣候共存的修復關係。相關展覽及活動資訊請關注北美館官方網站。
2025 X-site:毛孔城市-佔領計畫
展期|05/03(六)至07/13(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戶外廣場
北美館官網 | www.tfam.museum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fineartsmuseum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tfam_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