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82112/10/25
文 ∕ 傅明蔚、圖 ∕ 台北靈安社
112年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特展《藝以人揚》主視覺。
(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當七爺八爺在紅磚低簷間穿街過巷,耳畔響起的是震耳欲聾的鞭炮與鑼鼓喧天,大稻埕的夜晚,繁華又虔誠。百年臺北,被北管子弟們妝點得「聲」機勃勃,師兄弟一步一腳印的踏著先賢足跡,走過相同路關,用最高分貝的祈禱,保境安民。
即使時序進入21世紀,都會區的生活型態大不同,人們對於廟會陣頭的理解與想像,已不復當年;但在這個城市裡,仍有一群人,守著昔日的傳統,守著與城隍爺的約定,踽踽獨行。這便是成立於1871年(同治10年)的「台北靈安社」,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指定/登錄之「神將」及「北管」項目保存者,社館內保存供奉之「霞海城隍老祖」、「西秦王爺大王」、「謝、范二將軍老祖神將」及「文、武二判官神將」亦是指定之一般古物。
1860年(咸豐10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北臺灣最繁華的地區,商業興盛、人文薈萃,隨著霞海城隍廟、慈聖宮、法主公廟等信仰中心的建立,遶境、建醮、演戲等宗教展演活動更是熱鬧非凡。一年一度的農曆五月十三日迎城隍,便是大稻埕最著名的活動,日治時期甚至需要加開鐵路班次,以接應從全臺灣趕來「逗熱鬧」的人潮;臺語俗諺「五月十三人看人」,就是形容此番盛況。
北管子弟用最高分貝祈求保境安民。
在城隍爺聖誕遶境的陣頭中,靈安社作為壓陣隊伍,150年來風雨無阻,由北管、神將引領城隍爺的轎攆,從清朝走過日治再到民國,看盡大稻埕的繁華、沒落到復振,不曾改變的是作為霞海城隍輿前子弟的初衷。在臺灣的傳統文化中,城隍爺出巡仿照古代軍隊和官員巡狩的儀仗陣頭,必須由神將開路,神將前方要有北管音樂,再搭配旗幟、彩牌、紗燈等物件以顯威儀。因此,北管、神將、神轎三大項目,是靈安社百年來用心保存與傳承的技藝,由轄下的二王會(北管組織)、神將會、神轎會成員分工負責。
文化資產的登錄,為這群「憨子弟」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與身份,期待喚起城市居民的記憶和熱情,理解城隍爺守護一方家園的信仰。2023年「藝以人揚-112年度無形文化資產授證特展暨傳統工藝推廣系列活動」,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將於11月4日至11月26日於樹心會館舉辦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台北靈安社特展。邀請你循著遶境隊伍,穿梭在大稻埕古今交錯的時空中,聆聽歷史,也感受現代。
藝以人揚—112年臺北市無形文化資產特展
展期|11/04(六)14:00開展
11/05(日)至11/26(日)10:00-17:00,週一休館
地點|樹心會館(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4-2號)
※展期每週末於展場內將安排定時導覽,並有走讀活動與工作坊,完整場次請上台北稻江靈安社Facebook及報名專頁。
台北稻江靈安社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inganshe
藝以人揚報名專頁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31004084757806888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