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歷史專題

可居的地景藝術: 隈研吾的居所邏輯

No. 256110/08/25

文──陳朝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藝評人協會副主席)
圖──忠泰美術館

隈研吾近年作品

可居的地景藝術: 隈研吾的居所邏輯

隈研吾(Kengo Kuma)是享譽國際的日本建築師,曾獲義大利、荷蘭、日本等國之建築獎,其作品以與自然地景、場所、及人文質地融合為特色,被賦予「負建築」、「隈研吾流」的稱謂,他大量使用木材、竹材、紙板、泥材、泥磚、玻璃等,結合植物景觀、水元素、陽光與陰影、空氣的納入;他說:「建築是應該融入大地、而非伸向天空。」秉持著融合所在環境與地方場所精神的信念,運用了「孔洞」、「傾斜」、「粒子」、「時間」等主題的啓發,連結被鼓舞的靈感與場域之間的關係美學,從地方 (place) 和土地 (site) 出發,試圖長出屬於斯土、斯地、斯民的「所在的地景 (Le paysage de lesprit du champ:Earthscape of The site) 」作為可以安居的「空間地景藝術」並與自然進行對話。

本次在忠泰美術館展覽,展出隈研吾近年精選作品,包含六件文化性設施之博物館、美術館或文學館與十一件實驗性裝置模型、書籍,以及隈研吾於創作時與場所「溝通對話」的靈感牆;此外,隈研吾特別為本展創作了一件全新戶外裝置「摺箱(Oribako)」,讓日本傳統文化與臺灣場域對話交流。本文及展覽試圖從地景塑造的當代藝術邏輯,去探索「空間美學」的文化能量與我們的城市與環境的對話,共同探索場域、建築與「明日聚落」的無限可能性。

《場域・啟發—隈研吾展》精選六件地景性建築作品,包括位於日本的「早稻田大學國際文學館(村上春樹圖書館)」、「東京工業大學 TAKI PLAZA」、「GC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以及位於菲律賓的「祖先的智慧博物館」;另外,還有位於蘇格蘭的「V&A博物館丹地分館」(本人任教武漢大學時曾以此設計作為對照組去設計武漢漢口長江水岸的武漢美術館,與丹地建築學院、曰本建築教授建築師等,進行「空間居所地景再邏輯」的實証研討) ,及丹麥的「安徒生博物館」。隈研吾的創作遍跡全球,他說:「我並不想將自己的創作風格強加在各自獨特的地景地點上,而是從每一個場域中獲得靈感,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不同樣貌的地景建築。」,他透過「孔洞」、「傾斜」、「粒子」、「時間」等場域元素獲取靈感,將不同場域的文化能量轉譯成地景形態的原型,讓地景藝術般的建築扮演起融合該場域的角色。

隈研吾認為,建築不應該成為融和性環境成長歷程的障礙,而是連結人與環境的橋樑。「V&A博物館丹地分館(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丹地分館)」是蘇格蘭首座博物館,鄰泰河(River Tay)水岸,隈研吾取法奧克尼群島海崖景觀,使用碎石骨料、紋理粗獷的預鑄混凝土板變換不同角度水平疊放,形成有豐富陰影及變化的「懸崖」,鏤空建築中央,重新連接起街道與水岸、都市、與自然。菲律賓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產所設計的「祖先的智慧博物館」,連結當地地貌景觀與史前時代洞窟居所的空間文化記憶轉譯為建築,孕育出與當地的文化融合為一的空間地景。這樣的概念是一種東方文化中的「境象轉化 (mindscape representation) 」,謙卑地將人造物與大地融合,如同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中登頂不言「征服」,而識得人之卑微應與大地化合為一渾然而為一體。

2021年秋季竣工的「早稻田大學國際文學館(村上春樹圖書館)」,隈研吾在舊建物間鑿出隧道串連新舊建築,不經意間將現實環境與館內的村上春樹世界連結。上述建築作品皆以孔洞概念出發;在隈研吾2020年冬季剛竣工不久的「東京工業大學 TAKI PLAZA」中,他利用傾斜的設計,連結人與人的相處空間、場所與場所之間的無縫銜接,將人工建構物化身為具備天然大地質感的斜面,與周圍地景融為一體。

「安徒生博物館」位於奧登色安徒生的故居,以「時間」納入獲取建築創作靈感,將《安徒生童話》世界,與當地尋常可見的綠樹籬,隔出各自對應的故事時空,讓宛如庭院般的地景成為此一「非典型博物館」的空間邏輯,參訪者穿梭其中感受地景所生成時間的流轉暗示,並沈浸故事之再體驗中。位於日本愛知縣的「GC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將日本古法工藝中,無須使用釘子或者黏著劑進行接合的「千鳥」格狀結構體,透過60公釐見方的木條搭建而成的木製建築;此即隈研吾建築的邏輯:「有機性地景環境之覺醒」。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