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歷史專題

黑白有致──《觸底的形色》線上版

No. 257110/09/24

文/魏琬容 (OISTAT國際劇場組織執行長)
圖/告白熾造、國家兩廳院 攝影/唐健哲、李欣哲

海報

黑白有致──《觸底的形色》線上版

週六早晨,遛狗,大狗銀灰色的毛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我甩著汗陪牠追逐,牠快樂無比,我卻想:可不能玩太瘋,等會兒要看臺灣團隊在愛丁堡藝穗節的線上演出。

眾所周知,看線上演出格外需要專心,在劇場裡得關掉手機,讓人們只能專注於舞台上發生的事情,但是看線上演出就不同了,電視、飲料都在手邊,三不五時就得抗拒滑手機的誘惑,明明知道這分分秒都是人家的心血,但就是忍不住分心走神,到後來,不免聽到「線上演出」心裡就有點不踏實。

沒想到,《觸底的形色》的線上版,卻讓我傾身往前,就像是讀一本哲學思辨書。

劇場版《觸底的形色》首演於2019年國家兩廳院的舞蹈秋天,其後,《觸底的形色》一路殺出重圍,拿到了代表台灣參加愛丁堡藝穗季的資格,豈料疫情爆發,計畫一延再延,原本要飛出國的,變成了線上演出。

這作品談人生、談低潮、談物理,一句話說白了,就是「量子力學如何拯救我的人生」,獨舞加上獨白,鄭皓從古典物理談到量子力學,以物理學的進程來比喻人生¬—在古典物理學的世界裡,所有事情黑白分明¬,但,量子力學出現了,一切再也沒有固定軌跡可循。

《觸底的形色》跟我們說:陷入低潮的人啊,沒關係的,你不需要分分秒秒力爭上游,畢竟「有因必有果」的古典力學都讓位了,讓給捉摸不定的測不準定理。那麼,人生沒有固定軌跡、事物不必有固定方向,也是可以的,放過自己吧(拍肩)

現場版《觸底的形色》誠實而動人,而線上版《觸底的形色》作對了四件事情。

  • 第一、 口白

劇場版《觸底的形色》的開頭,鄭皓人未到,聲音先到,他說: 

「但當電子往下墜落一個軌道,它就會損失能量,能量會以光子的形式放射出來。想想看喔,墜落的時候會發光。

當電子要往上跳一個軌道的時候,它就需要吸收能量。而且這個能量,不能夠一點一滴累積地給它,一定要一次給好給滿,電子才能夠往上,跳一個軌道。

只要能夠看清楚軌道就好。

所以,2018年4月29日,我開始失眠。」

劇場版演出中,大量夾雜著物理術語中文口白,像地毯一樣鋪墊了故事,讓觀眾能理解表演者的匍匐掙扎,但,線上演出如何安排英語口白與舞蹈,才不會落入晦澀尷尬?《觸底》線上版,以無聲字卡鋪陳開頭段落,中段則以鄭皓親口錄製的英語口白,口白在線上版化作兩重景深,一是文字開頭背景陳述,二是聲音與舞蹈雙軌並進。

  • 第二、上下

「所以,2018年4月29日,我開始失眠」這句話之後,鄭皓碰的一聲摔進來。

他整個人黏在天花板,頭、肩抵著上方,腳垂著往下,理性上,我知道這是鏡頭顛倒的視覺效果,他其實是匍匐貼地,只是鏡頭倒過來,顯得他黏在上方,但視覺上這創造了劇場版所沒有的畫面,想一想,如果在劇場中,要讓表演者「黏」在頂上,得花多少鋼索多少安全措施,但線上演出,就這麼輕輕巧巧的把鏡頭一顛倒,就有了不俗的開端。

  • 第三、章節

團隊在影片中間加入Part 1, Part 2, Part 3,把作品分為數個章節,這是劇場做不到的事情,你看,劇場裡就算編舞者把「第一章」三個大字投在螢幕上,劇場空間比例並不會改變,依舊桌是桌,椅是椅,舞台是舞台。但線上就不同了,影片中間插入一格的Part 1,全螢幕佔滿畫面,足以讓觀眾依著你編列的章節去感受舞蹈。

  • 第四、黑白

在劇場裡,我們能透過燈光去改變顏色,但這有個限度;但影像可就不同了,影像可以瞬間黑白,瞬間全彩,《觸底》線上版正是利用這點,讓作品力道多了幾分。

上下、章節、黑白、口白,這四點說穿了並非什麼高難度特效,但《觸底》掌握了這些要素,清楚明白地創造了線上版和劇場版的差別,頗為成功。

過去這一年來,全球各地劇場人都在嘗試線上版的可能性,線上版絕非僅是「把演出錄影上傳」即可,鏡頭語言的比重、畫面的取捨、每顆鏡頭長度等,都需要審慎考量,《觸底的形色》團隊在此次愛丁堡藝穗節交出好成績。國際巡演成本節節高升,在未來,精彩的線上演出,有機會臺灣團隊突破地理限制,扶搖而上。

《觸底的形色》由國家兩廳院委託創作,2019年於兩廳院實驗劇場首演;本作品舞蹈電影版於2021年8月於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首演。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