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北市文化快遞商標

Menu

歷史專題

小中現大: 蕭麗虹的臺灣當代藝術收藏 展

No. 263111/03/25

文╱余思穎(臺北市立美術館展覽規劃組組長)
圖╱臺北市立美術館

123

黃建樺,《走獸—熊》,2006,攝影(金屬相紙、鋁板),120x186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臺灣當代藝術的重要推手蕭麗虹,於2021年捐贈其生前近四十年來持續收藏、出自於26位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作品共43件予北美館。雖然在經費與儲存空間的考量下,她的蒐藏以小件與系列作品中的單件為主,卻也具體而微地映現臺灣當代藝術多元化發展的樣貌。展覽以「小中現大」為名,主要有三項意涵:其一、由單件/小件收藏對應完整組件/大型裝置作品;其二、收藏作品所呈現臺灣當代藝術的多元發展面貌;其三、個人收藏對整體藝術發展的社會文化意義。鑑於26位藝術家超過半數創作大型、系列作或空間裝置藝術,因此以她所蒐藏的小件或單件作品,對照同一位藝術家創作的大尺幅作品、完整同系列作品或空間裝置作品,不僅呈現藝術家完整的創作理念與風格,同時也可觀察臺灣自80年代末、90年代以來,空間裝置藝術發展的多元化樣貌。進入90年代,臺灣當代藝術家不僅或融合詩文、多樣化的媒材、以尺幅展現與空間對話的企圖;同時,製作大型空間裝置邀請觀眾參與、進入作品,讓觀眾的觀展,成為身體參與和經歷的感知過程。展覽期間亦邀請收藏家舉辦座談會,分享其收藏的觀點與方法,呈現收藏對當代藝術發展與社會文化的意義。

123

莊普,《尺度外》,1999,鉛筆、壓克力顏料、魯班尺、鐵絲、水彩紙,
20x25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受西方藝術發展潮流影響,從1960年代開始,包括:「現代詩展」、「大台北畫派一九六六秋展」、「七○超級大展」藝術家使用複合媒材、現成物創作,可說是臺灣裝置藝術的濫殤。與此同時,林壽宇在1960年代也開始創作幾何抽象藝術,直到1984年發表「繪畫已死」的封筆宣言,以對自己長期在平面繪畫上進行實驗的階段告一段落,而後將他的思維擴張到三度空間的立體雕塑與裝置藝術。與此同時,莊普與林壽宇逐漸熟識並且在「以團體共同發聲」的理念下,由莊普結集了胡坤榮、張永村等剛從國外留學回國的藝術創作者們,以林壽宇的藝術理念,分別在19841985年舉辦「異度空間」及「超度空間」聯展⑴,作品展現出與空間對話的形式與企圖。1987年解嚴後進入1990年代,空間裝置藝術發展更趨於成熟,不僅具高度的個人主義,在電腦與網路科技、資訊傳媒快速發展的環境下,也呼應後現代文化的多元性和解構主義的反中心論、反同一性與反次序。此時的空間與裝置藝術不僅積極開拓尚未開發的更多「空間」面向,包括現實與非現實世界,並啟動人類對「空間」的五感覺知,讓空間與裝置作品具有更多重的象徵意義,成為容納、包容、邀請觀眾,與觀眾交流、互動的「對話體」與「裝置文本」。⑵

123

王德瑜,《No. 80-1》,2015,布料、塑膠氣袋,50x50x5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等剛從國外留學回國的藝術創作者們,以林壽宇的藝術理念,分別在19841985年舉辦「異度空間」及「超度空間」聯展⑴,作品展現出與空間對話的形式與企圖。1987年解嚴後進入1990年代,空間裝置藝術發展更趨於成熟,不僅具高度的個人主義,在電腦與網路科技、資訊傳媒快速發展的環境下,也呼應後現代文化的多元性和解構主義的反中心論、反同一性與反次序。此時的空間與裝置藝術不僅積極開拓尚未開發的更多「空間」面向,包括現實與非現實世界,並啟動人類對「空間」的五感覺知,讓空間與裝置作品具有更多重的象徵意義,成為容納、包容、邀請觀眾,與觀眾交流、互動的「對話體」與「裝置文本」。⑵展覽涵蓋四種不同屬性的創作,包括:「宇宙的胎動」、「想像無邊,真實無界」、「心與語言,形塑世界的界限」、「愛恨憎妒,聚成第二層地表」等四項關鍵詞。對應四項關鍵詞的代表作品,例如:王德瑜〈No.80-1〉躍動心形的大型互動裝置、莊普利用捲尺製作〈尺度外〉與〈咫尺天涯〉空間裝置,以「點印成畫」的持續性行為創作《你就是那美麗的花朵》日記系列作品、陳龍斌《新石器時代》系列鑿書造藝/造義、與鄭亭亭〈非志願性讀者〉拍攝收到傳單的刊頭資訊匯聚而成的世界樣態等。展出的作品除了呈現的多元空間外,也包括人類透過心感知自我與外在世界的連結為起始,並各自以語言文字描述對世界的認知,匯聚成整體的世界觀等觀點。期待觀眾親臨現場,對藝術家所創造真實世界/非真實想像空間進行綜合閱讀,因而對世界產生更豐富的看法與體悟。

123

鄭亭亭,《16 Nov 2011, London Evening Standard》,2011,數位彩色噴墨,29 x 39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

蕭麗虹(1946-2021),藝術家、策展人與收藏家。1995年,她於淡水創辦臺灣第一座非營利國際藝術村「竹圍工作室」,在過去二十多年來持續扶植年輕創作者、重視文化紮根、倡議藝術家進駐、關心社會及生態環境永續性等議題。2009年,她與藝術家吳瑪悧共同發起「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並於2013年獲得第11屆臺新藝術獎;2021年,她因為國際文化交流的貢獻,榮獲第25屆臺北文化獎;同年8月30日,蕭麗虹在新加坡逝世,享年75歲。

⑴張晴文編著,《莊普:世界來自一個「有」:一個藝術家的五四三》(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頁43-47。「在那個時代,林壽宇的藝術概念是很清楚的,對我們來說,他有清楚的風格和理念,我覺得可以用他的理念來提出團體的展覽,因此就做了第一次的『異度空間』展,也就是在那一次,我做了第一件裝置藝術〈七日之修〉。」⑵孫立銓,《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裝置與空間藝術》(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3),頁13。

▍小中現大:蕭麗虹的臺灣當代藝術收藏
時間|4/16(六)至 7/17(日),週一休館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A展覽室(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回頂部